学术投稿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
  • 国际刊号:1008-0740
  • 国内刊号:32-1857/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438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和《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收录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120例甲亢患者心电图分析

    对我院120例临床诊断为甲亢(未经治疗或已治疗但未控制症状)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如下.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干胶质瘤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1例

    患儿女,8岁.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伴紫绀2h于1999年7月1日23时入院.3年前因“脑干胶质瘤、梗阻性脑积水,先后行放疗及“侧脑室-腹腔引流术.”查体:体温38℃,心率130次/min,呼吸7~10次/min,血压12.7/7.3 KPa,心律齐,神志清晰.据症状、体征及CT示:脑干胶质瘤晚期,梗阻性脑积水.心电图示(图略):窦速.临床诊断为:呼吸道霉菌感染、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脑干胶质细胞瘤、梗阻性脑积水.行抢救治疗、心电监护.

    作者:夏福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1例

    患者男,45岁.因误服乌头药酒20ml后,流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6h入院.体检:神志清,心界不大,心率45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

    作者:黄显娥;丛玉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肥厚性心肌病致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

    患者女,58岁,12h内晕厥5次急诊入院.患者因家务纠纷致情绪失控,自觉头晕、胸闷,入院前12h内,反复发作晕厥5次;伴尿失禁,每次持续数min.晕厥间歇期无明显心前区不适,否认心脑血管等病史.父母及两个妹妹健在,元类似病史.体检:神态清,精神差,口唇轻度紫绀.心界无扩大,心音低钝,心率62次/min,可闻及频繁“早搏”,各瓣膜区元明显杂音.实验室检查:

    作者:赵红;刘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反复出现T波伪改善1例

    例1患者男,62岁.因反复发作心前区闷痛15d,症状加剧1d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20年.体检:血压180/110 mmHg,心率56次/min,心律齐,心音正常无杂音.图示:I、aVL呈r型,Ⅱ、Ⅲ、aVF呈rs型.V2呈rS,V3呈Rs型,V4~V6呈R型.以上各联T波均倒置,深达1.2mV.Tv1、aVR直立(图1A).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同时 1心肌酶谱明显增高.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冠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规定时描记心电图至心肌梗死后第5d,心电图均呈正常演变过程.第6d突然胸痛大汗,呼吸困难.

    作者:邹冠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图ST段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ST段综合征无病理意义其特征是ST段抬高,常见于胸导联V2~V5,在V3~V4导联明显,通常>0.2mV,少数高达0.5mV.抬高的ST段占时极短,凹面向上,其后伴有一对称且高大的T波.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不变,运动及过度换气后可使大部分病例中抬高的ST段暂时恢复正常.可能与心脏在复极过程中动作电位的2相缩短及3相提前有关,也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

    作者:林阿贴;方振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引发心脏骤停1例分析

    患者男,41岁.因胸闷,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选择Bruce修正运动方案行亚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49次/min.运动前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88次/min),正常心电图.运动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心前区不适症状,心电监测显示STⅡ、Ⅲ、aVF导水平型下移0.15mV、V4~V6水平型下移0.1mV.心率达标后运动停止,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头晕、视物模糊、大汗淋漓等症状.

    作者:赵英;邹竞竞;李耀辉;胡慧民;崔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雪上一支蒿中毒致加速性室速1例

    患者男,58岁.因风湿性关节炎于4h前内服自制白酒浸泡铁棒锤药酒约20ml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伴恶心呕吐4次来院就诊.体检:口唇发绀,心律不齐,约100bpm.双肺呼吸音粗,血压90/60 mmHg,余未见异常.急查心电图(V5导联为非连续记录)示:除上下条第1个和下条后1个心搏为窦性下传外,其它P波与宽大畸形QRS波均无传导关系,PP间期略不匀齐,约0.85~0.92s,RR间期明显不齐,约0.52~0.72s,且PP间期>RR间期.心电图诊断:窦律,加速性室速,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当即给予吸氧、补液、利多卡因等对症处理.3h后病情稳定,复查心电图正常(图略),患者自动出院.

    作者:毛鹏琪;张波;刘慧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吲哒帕胺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QT离散度的影响

    吲哒帕胺是90年代提倡使用的新型降压药物,具有降压效果肯定、作用维持时间长、副作用较少等优点.本文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其对高血压病(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及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

    作者:孙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致心律失常28例分析

    对低血钾周期性麻痹(HKPP)致心律失常28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KPP可致各种心律失常,抑制性心律失常较兴奋性者发生率高.血钾降低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与心律失常的类型无关.

    作者:达天武;张迎春;郭峻梅;赵琳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用地高辛和恬尔心控制48例慢性房颤的快速心室率

    慢性房颤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影响病人的心功能和活动耐力.本文观察了地高辛与恬尔心合用控制活动后房颤之快速心室率的作用,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锡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致T波改变1例

    患者女,27岁,2000年5月16日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次日感觉“心里不舒服”来诊.图示常规12导联PⅡ直立、PaVR倒置,PP0.68s(88bpm,PR0.18s).各导QRS波形态、时间及电压正常.TI、Ⅱ、aVF、V4-V6呈“±”双向型.QT间期0.52s.

    作者:徐黎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患者憋气发生阵发性室速1例

    患者男,31岁,原身体不适,近日出现憋气心慌症状,发作时心慌、头晕、眼前发黑、无汗,约有数秒~1分钟内时间恢复正常,于2000年10月6日来院就诊,经查体:BP 120/70-mmHg,HR 68次/min,无杂音,律整;胸透:心肺(-);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改变;常规心电图:①窦律;②阵发性室速.(图1)

    作者:姜冬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亢危象并发严重心律失常3例报告

    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比较常见,并发严重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非常少见,现报告3例.

    作者:谢银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等频性房室分离3例

    1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例1男,33岁.因近日心慌头昏而就诊,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图1系门诊所测Ⅱ导联.图示窦性节律较匀齐,PP间期约0.92s,心房率65次/min;交接区节律亦较匀齐,它控制心室激动,频率约70次/min.以上两种心律的频率相差约7%,并发生了干扰性不全性房室分离.从梯形图分析得知,交接区激动无逆向传导功能,但前向传导功能正常.R7为室性融合波(VF,即“窦-交室融”).

    作者:孙广霞;郎玉兰;杨爱霞;龚仁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绞痛致U波倒置1例

    患者男,62岁.因咳嗽、胸闷、气喘伴畏寒发热1W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体检:T 36.4℃,BP14/11 KPa(105/82mmHg).精神萎、呼吸急促、贫血貌,心率9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朱萍;陆爱民;徐珊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脉痉挛植入支架前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1例

    患者男,71岁.常因劳累时或夜间休息时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压榨样不适,每次发作约5~10min,上述症状反复出现6年,加重7h入院.查体:T 36.5℃,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BP140/75mmHg,心音正常,心律规整,两肺呼吸音正常.心电图检查:窦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冠心病,心功能下降.

    作者:韩碧银;赵霞;王丽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肺心病右心衰与PtfV1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肺心病右心衰与PV1终末电势(Ptfv.)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45例肺心病人资料及100例健康 1 1体检病人,作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常规12导联均为窦律者,观察Ptfv1情况.结果肺心并右心衰(A1组)异常Ptfv1值 1 1敏感性明显高于无心衰组(A2组);(82.25与37.34,P<0.01)肺P与异常Ptfv.敏感性(62.75%与57.24%,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无1例出现Ptfv.负值增大.结论异常Ptfv,与肺P在肺心诊断价值上是一致的,两者数值增大均可作为判断肺心并右 1心衰的1项敏感指标.

    作者:吴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3例短阵室速的DCG分析

    经动态心电图(DCG)确诊的短阵室速(VT)33例中,早搏型短阵VT频率较快,而并行型与室性自主节律型较慢;经测定绝大部分短阵VT的提前指数(PI)>1.经不定期随访,短阵VT绝大部分自行消失,未见引起阿-斯综合征发作或死亡.

    作者:王献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06例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分析

    为了解脑出血(CH)急性期心电图变化特点,对我院106例住院CH者急性期的心电图(ECG)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陆爱霞;于荣波;丛燕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6例心梗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心肌梗死(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离散度(OTd)的关系.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作VLP及QTd检测,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28例VLP阳性者与28例VLP阴性者的QTd有显著差异.结论 VLP与QT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两者对AMI者的预后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强;栾怡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6例老年人心力衰竭静滴异舒吉的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异舒吉治疗老年心力衰竭(HF)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测和心电图心律失常的检查,分析用药前、后的改善.结果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各种早搏减少,部分房颤减轻.结论静脉滴注异舒吉能纠正老年HF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纪承寅;吕军;周春娜;张希瑞;王克;纪一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右冠脉PTCA后缺血性ST-T改变消失

    经皮穿刺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可有效地扩张狭窄的冠脉,使缺血心肌恢复供血.判断PTCA后有无冠脉再狭窄的常用方法是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现报告1例右冠脉几乎闭塞TET示下壁及前侧壁阳性,PTCA后TET转为阴性.

    作者:帅莉;阎保国;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马蜂蜇伤致高钾血症巨大T波1例

    患者男,31岁,被一群马蜂蜇伤后尿少、肉眼血尿2d入院.体检:T 35.6℃、R20次/min、BP117/86 mmHg、心率:64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血清K+7.9mmo]/L、BUN28.50 mmol/L、CRE 618.00umol/L、CO2CP 17mmol/L,尿常规:RBC+++.临床诊断:急性肾功衰竭、高钾血症.心电图(图1)示:窦律,频率63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间0.08s,T波普遍高耸呈帐篷状,尤以V3、V4为显著.

    作者:张琴;陈晓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肌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与心电图分析

    荨麻疹由于平滑肌痉挛而产生腹痛已为临床医师熟知,但其与心脏改变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观察因各种原因引起皮肤荨麻疹者¨例,其中导致心电图改变的有8例,占72%.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瑞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6例心律失常伴不典型胸痛者冠脉造影分析

    目的探讨因心律失常伴不典型胸痛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者的症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6例对象作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36例中仅5例(13.8%)有冠脉病变.结论心律失常伴不典型胸痛而临床作冠心病诊断应十分慎重.

    作者:齐立荣;鞠衍松;于永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26例急性颅内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前后心电图观察

    观察126例急性颅内出血(ATCH)微创血肿清除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讨论出现脑心综合症的原因,提出对急性颅内血肿处理的看法.认为对适宜的病人要立即行血肿清除术和用阻断胆碱能维传导的药物,解除病灶对心脏的影响,减轻AICH所致的心脏损害;防止AICH并发脑心综合症而致心性猝死,强调应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张成华;江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颅脑外伤320例心电图分析

    急性颅脑外伤常伴心电图异常,临床称“脑心综合征”,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急性脑外伤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外伤的度、血钾变化及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相关性,目前尚未见类同报道.

    作者:笪星星;刘雪松;王树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近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高血压(EH)病左室肥厚(LVH)与QTd、HRV的关系也受到重视.

    作者:江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TET的STc延长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50例冠心病(A组)及40例正常人(B组)的心电图(ECG)的ST段校正值(STc)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运动前两组的STc均<0.12s,无显著差异;运动后A组STc>0.12s,而B组STc<0.12s.提示TET后STc延长≥0.12s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李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供血障碍为基础,以心肌缺血为特征的1组疾病.心肌缺血必须损害心脏功能,笔者在利用非损伤性左室功能检查方法的同时配合心室晚电位检查,对两组不同人群的心功能和晚电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率呈出相关性趋向.

    作者:王忠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分析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三大并发症之一.本文收集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的AMI 32例的心电图,并对10例合并传导阻滞者作一粗浅分析.

    作者:白鲜平;王艳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室结3径传导1例

    房室结3径路传导是1种并不多见的心脏电生理现象,现报道所见1例. 患者女,36岁.近3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史,心电图发现心动过速而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使用苏州东方FP-1型多功能程序刺激仪进行食管左心房调搏.

    作者:杨镒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27例临床分析

    对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BBB)27例(A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率为10.98%,多发生于前壁AMI,与下壁相比P<0.01.与无BBB组(B组)相比,合并泵衰竭、室速、室壁破裂者均明显增加(P值均<0.01),死亡率增高(P<0.01).提示AMI病人一旦出现BBB,无论何种类型均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梁高永;刘韫;许继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心电图分析

    消化道癌(PG)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并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有关PG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报道较少,现报告200例于后.

    作者:张品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得安试验诱发LGL综合征1例

    患者女,58岁,患高血压3年,心悸2月加重3天就诊.体检:BP170/170/90mm-Hg,心率101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陈晓婕;张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分成A组(开通组)、B组(未开通组),A组42例、B组10例.并作溶栓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①A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B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B两组溶栓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溶栓前两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溶栓后A组死亡1例,B组死亡4例.提示AMI溶栓血管再通可降低QTd,减少猝死的危险性.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T波早期倒置的意义

    观察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根据溶栓开始后T波倒置时间≤4h或>4h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22例、B组30例.分析其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冠脉造影TIMI分级情况.结果按临床标准判断A组再通率100%,B组再通率50%(P<0.01),1月内行冠脉造影36例,A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TIMI2~3级者A组14/16例、B组8/20例).早期T波倒置提示良好的再灌注,可作为血管再通的又1项临床指标.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多种心律失常1例

    患者男,75岁,主因阵发性胸闷、气短1个月,持续性胸痛5h就诊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3min,可自行缓解,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治疗(药物不详),好转后仍间断发作.于5h前患者元明显诱因于睡眠中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大汗,阵发性加重,伴头晕眼黑,急送我院急诊科,并在诉说病史过程中,突然头部后仰,意识不清,立即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并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I型房室阻滞(AVB)(平均心室率42bpm),室早、房早,约5min后意识转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BP130/90 mmHg,神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5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急查心肌酶示:

    作者:张晓峰;肖翠君;高春燕;英俊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80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1993年~2000年上半年,我们对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MI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常规作18导联心电图,即除常规12导联外,加作V3R~V5R和V7~V9导联心电图.现就80例急性前间壁MI患者的右胸导联(V3R~V5R)心电图作初步分析.80例AMI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AMI.②发病后6~14h入院并有完整18导联心电图资料和心肌酶学检查.③心电图定位为急性前间壁MI.

    作者:王丽芝;赵霞;韩碧银;肖建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检出左束支阻滞中偶见QRS波正常化

    患者女,74岁.因反复胸闷气短20年,加重2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既往有心动过缓及高血压病史.胸片示:心影普遍增大,心胸比0.62,主动脉迂曲硬化.心电图诊断:①房颤;②偶发室早;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入院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作者:包贞贞;王敏;李川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阿托品试验判定病窦综合征方法的评估

    心脏传导系统担负着心脏起搏传导激动的功能,窦房结为心脏高起搏点.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图机抗干扰键对左室肥厚诊断的影响

    目前,所有心电图机均配备有抗交流电干扰(HUM)和抗肌电干扰(EMG)装置,使心电图的清晰度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应用抗干扰键对心电图波的振幅有一定衰减作用,从而影响诊断.

    作者:罗燕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殊变异

    典型的预激综合征(WPW)心电图特征为:①PR<0.12s,约85%病例PR间期<0.10s[1];②QRS波增宽,延长到0.11~0.16s;③QRS波起始部位顿挫模糊,形成所谓δ波,或称预激波,剩余的QRS图形正常;④PJ间期正常,多<0.26s;⑤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作者:申清芝;马永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频发室早280例临床分析

    室早(PVS)较为常见.本文对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PVS超过1千次/24h以上者分析如下.

    作者:党希元;文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早期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QT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A组)及非溶栓组(B组),其中将A组又分为再通组(A1组)和未通组(A2),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B组QTd作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的A1组QTd明显减少,而B组及A2组之QTd增大,且A2组与B组之间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QTd增大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当及时再灌注后QTd减小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降低.动态观察QTd值可识别高危人群、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明;刘洪清;张红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0例室速心电图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

    室速(VT)是1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者.VT对心功能影响严重,带来不良的血液动力学后果:心排血量降低,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可引起心衰、脑缺血、缺氧和休克;

    作者:陆娟;胡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观察与分析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又称隐性冠心病[1].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不次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警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现回顾性分析106例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以探讨S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作者:姜慧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运动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者QT离散度的影响

    心电图运动试验至今仍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传统ST段压低标准的敏感性和预测意义欠佳,限制了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检测和评价的应用.运动平板试验(TET)可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影响心室复极,QTd及QTcd在衡量潜在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心室复极之间的作用机制.

    作者:时均贵;王会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tfV1的临床应用

    1964年morris早提出V1导联上P波终末电势的概念(Ptfv1),并率先在心瓣膜病方面进行研究应用.由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临床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和探索.尤其近10多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和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方面均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探讨

    2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检出U波倒置64例,以前壁AMI较多见.U波倒置与AMI部位密切相关,见于心功能较差者,提示其与预后有关.

    作者:乔爱春;张溥;贾志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酷似室上速并差传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室速1例

    患者男,62岁.心悸、气促、胸闷、水肿反复发作4月余,1周前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睡,下肢水肿明显,尿少,2年前曾患“急性心肌梗死”,无心动过速史.体检:BP120/80mmHg,P160 bpm,R 24bpm.心电图示:(A条):房速并室内差异性传导.静推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推心律平(140mg,分2次静推),其它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2h后心电图如图B,考虑室速,给予利多卡因静注,同时口服氨碘酮.

    作者:谭华炳;席连英;张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预激综合征掩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36岁.近期因反复心悸、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及反复心动过速史.查体:BP135/90-mmHg,律不齐,心尖处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图1)为同次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720~770ms,提前出现的P'为房性期前收缩(PAS).

    作者:王宏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交接性逸搏-心室夺获-反复心搏三联律1例

    患者男,82岁.临床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图示Ⅱ、V1导联.各导联可见延迟出现之QRS波,时限>0.12s,其前无P(或P')波,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图形,为交接性逸搏(JE),每个JE后均伴有一窦性P-QRS-T,其QRS波形态时限与JE相同.除Ⅱ导、P3-R间期为0.19s外,其余所有窦性PR间期均明显延长达0.26s;且于该长PR心搏后均伴有逆行型P-QRS-T.P-后QRS形态时限与其它QRS相同,形成“QRS-P-QRS-P——QRS-T”序列,重复出现形成三联律.心电图诊断:窦缓、CRBBB、交接性逸搏-心室夺获-反复心搏三联律.

    作者:毛鹏琪;李珊;冯黎;乔鹏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致QRS波形态多样化1例

    单纯性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并不少见,诊断不难.当合并有其它心律失常时就会使图形更加复杂化,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孟凡华;朱玉荣;王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0例左侧气胸的心电图分析

    心电图改变一般不能提示疾病的病因,但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具有一定的病因诊断价值,另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可提供诊断线索.然而,心电图对左侧气胸的诊断意义尚未引起临床关注.本文分析10例左侧气胸病例,发现其有左室面导联(I、aVL、V4、V5、V6导联)R波低电压、位置性Q波、QRS振幅变化及R波逆向递增等较为明显的心电变化,其中左室面导联R波电压于坐位时描记心电图又发生了成倍增加,其增加率107%~780%(376.50±225.99),与正常组-22%~73%(-42.33±37.76)及肺气肿组-28%~40%(-31.28±27.64)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韵;王幸;李皓;缪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重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伴Ⅱ°AVB

    患者男,7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前心电图检查示:窦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图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修补术,术中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约3mm,给予带垫片褥式缝合两针,术中出现高度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处理.术后持续心电监测均示:窦律,Ⅱ°AVB.术后第3d心电图(图1A)示:Ⅱ导联示:P波倒置,P-P-间期匀齐0.40s,频率150 bpm,QRS波呈qRs型,S波粗钝,RR间期匀齐0.62s,频率97bpm,但P-R间期不固定,部分P-R间期长达0.24~0.34s,结合图1B(同日4h后描记),图1A:①双重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交接区上部和下部的频率皆加速性节律)伴Ⅱ°AVB(并形成混合性房室分离);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B:窦速、Ⅱ°AVB、交接区逸搏-窦P夺获心室二联律.直至1月后患者出院,Ⅱ°AVB仍未恢复.

    作者:毛鹏琪;刘红卫;黄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混合性心绞痛1例

    患者男,42岁.1月前快跑或上楼时出现心前区闷痛、伴大汗,无肩背放射,每次2~3min,每周发作3~4次.服硝酸甘油5min之内可缓解.近日夜间疼醒几次(症状同前),含硝酸甘油马上缓解.为进一步确诊来院就诊.经运动试验检查为阳性.运动前体检:血压120/80mmHg,心率70次/min,门诊常规心电图正常.亚极量运动试验前ST-T无改变,运动至5'56'时,患者自述稍有心前区闷痛感.同时在显示屏上观察到STv2-v4显著上2斜型抬高,V1弓背型抬高,立即终止试验.

    作者:崔丽娟;邹竞;赵英;胡慧民;李耀辉;徐丽;韩雅玲;荆全民;张颖;陈晓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1例

    心电图上QT间期不长者,由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TdP)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杨剑峰;赵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间歇性3相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室早1例

    患者,女,43岁.1998年11月26日以心慌、胸闷就诊.查体:心率53次/min,心律不齐,心界不大,血压120/90 mmHg.因心律失常原因待查,作心电图检查.

    作者:冀亚丽;王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颤时双支阻滞型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伴蝉联现象1例

    患者女,56岁.因反复胸闷、心慌入院.体检:T35.5℃,BP110/70 mmHg.嘴唇轻度紫绀.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听诊心律不齐,心率110次/min,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临床拟诊冠心病.

    作者:王敬云;张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度房室阻滞、逸搏激发4:3文氏传导1例

    患者女,70岁.因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痛,持续4h急诊入院.体检:大汗,血压:76/54 mmHg,血清CPK:3667 IU/L,GOT:397IU/L,LDH:799IU/L.心电图示:膈面、正后壁及右室急性心梗(AMI).临床诊断:AMI.图1为入院第2d24h动态心电记录:上、中、下行分别为CMV1、CMavF.PP间期0.46s(130次/min),规则.P2、4、6、8、-10呈双向改变(图1上行).

    作者:胡伟国;陈万春;盛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例舒张晚期室早与1例间歇性预激的鉴别

    例1 患者女,51岁,有频发室早史,因近来反复发作胸闷、心悸、头晕就诊.查心电图(图1)示:P波在宽大QRS波前的位置不固定,即PR间期不等,QRS波起始部无粗钝,与相邻正常波PP间期不等于两者的JJ间期,为典型舒张晚期室早.

    作者:邹仁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扑伴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1例

    患者男,60岁,阵发性心悸2年,气急2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衰Ⅱ度.多次心电图检查为房扑4:1下传心室,心脏彩超示各心腔稍扩大,主动脉瓣轻度返流.

    作者:黄显娥;丛玉滋;包卫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早伴房内、室内差异传导1例

    患者男,65岁.因心悸、气急3年、加重两月来我院就诊.查体:BP130/80 mmHg,双下肺可闻及干罗音,心率100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三尖瓣返流.临床诊断:肺心病、心律不齐,性质待查.心电图长Ⅱ导(图1)示:窦律,P波高尖,P波电压≥0.25mV.R3、10、14的联律间期≤0.44s,QRS波与窦性者不同(呈3种状态),系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AVC)所致.

    作者:陈勇;鲍新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室起搏伴发波形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1例

    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作者:朱玉荣;路春琳;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室交接区双层阻滞2例分析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例1男,69岁,因头昏、心慌、胸闷反复发作3个月就诊入院.听诊心律不齐,平均心率80次/min,无病理性杂音,血压160/90 mmHg.临床诊断冠心病.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窦律,除aVF的P7(房早)外,PP匀齐,心率90次/min.QRS形态、时限、电压均正常,但节律明显不齐,且与P波无相互关系.据aVF导联的梯形图分析,P(心房激动)与QRS(心室激动)呈三度阻滞状态,阻滞区平面在房室交接区上层,在此平面之下形成加速性交接区节律,此节律逆传受阻,前传至心室呈文氏型传导.再据“文氏周期等同传导时间”的规律[1],从而推算出加速性交接区节律的频率约为84次/min,RR间期呈现“渐短突长”的特点,长RR间期将该导联分为3:2、4:3、2:1和4:3四个文氏周期,为此该例房室交接区的下层是加速性交接区节律伴结室文氏传导阻滞区.该患者适合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但患者及家属拒绝而自动出院.

    作者:杜华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重性房性并行心律1例

    患者男,68岁.因突发心悸、胸闷1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入院当天查心电图示房扑,静推西地兰后复查心电图示房颤.心脏彩超示左房扩大.次日心悸、胸闷缓解,予以复查心电图,图(略)为常规12导联,PⅡ、ⅢvaVF倒置,PI、aVL、V5、V6、直立、双峰状,峰距0.08s,宽达0.12s.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图1ⅡA-D系连续记录,上条末和次条初为重印.图中PP 0.80s(75次/min),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联律(PP')间期明显不等为0.48~0.76s,互差>0.08s.P'P'之间存在大公约数平均值(1.045±0.035)s,变异范围在±5%之间.P'-QRS-T波后的第1、2个P波形态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也与提前出现的P'波互异,外形与日后图所示窦P相似,但形态多变.倒置P波的长PP间期恰为其短PP间期的整倍数,变异范围在±5%之间.心电图诊断:双重性房性并行心律,房内差异性传导,左房扩大.3d后复查的常规12导联,已恢复窦性心律(71次/min).

    作者:蒋靖波;梁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异常J波与心室颤动2例

    异常J波较罕见,国内近年有零星报告[1-5].我院近年来收治特发性及继发性异常J波致心室颤动(Vf)各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加锋;黄书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草乌中毒致室性自主心律1例

    患者男,71岁.2000年8月25日因痛风服用草乌(量不详)后全身乏力5h于晚间9:45住院.BP 85/60 mmHg.查体:神清、精神差,痛苦面容.住院前15min(9:30)描记心电图(见图1).

    作者:冯晓燕;陈菊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房颤1例

    患者男,37岁,无器质性心脏病.5年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室上速(PSVT)及房颤,多在紧张、劳累、饱餐及用力过猛时发作,此次是心前区不适2h来院急诊,心率211次/min,节律绝对不整,血压90/60 mmHg.

    作者:赵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早诱发典型A型预激综合征1例

    预激综合征(WPW)的发病率约为0.10%~0.15%,一般在窦律中显示出来,但有预激波仅在房早(PAS)、房扑或房颤等心律失常中表现明显,更能确定诊断.现将遇到的1例酷似多源室早的PAS伴典型WPW报告如下:

    作者:卢喜烈;阎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殊表现4例报告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呈非典型发作者较多,年龄越大,此种倾向越明显,易造成误诊.现报告4例如下.(收稿:2001-02-04

    作者:刘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室交接区早搏二联律伴长短交替性配对间期显示折返径路双径传导现象1例

    患者男,54岁.因心悸、心前区不适1W来院,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史2年.查体:18.6/12 KPa(140/90mmHg),平均心率79次/min,心律不齐,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

    作者:李敬红;郑瑞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分支性并行心律分析(附3例报告)

    左束支的前后分支或右束支的固有节律点(有传入保护功能),通常与窦性节律点(往往无传入保护功能)共同控制心脏搏动而形成的一种竞争心律,称之为分支性并行心律(FPSR).FPSR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分支性心搏的定位诊断特点外,其他诊断条件完全与室性并行心律相同-即异位心搏的联律不等,异位心搏长短周期之间有简单倍数关系或有一个大公约数,往往出现室性融合波(FPSR的融合波特称“窦-分支室融”).本文报告的3例皆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条件,下面3例资料将不再重复提及.

    作者:吕香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阵发性房速伴房室交接区不典型B型交替性文氏周期1例

    患者女,48岁.心慌、胸闷10年,发病前两周有“上呼吸道感染伴双下肢疼痛”史.体查:T 36.5℃,P 100次/min,R20次/mtn,BP140/90 mmHg.超声心动图示:风心病,联合瓣膜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返流.

    作者:阿米娜;杨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前分支阻滞掩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54岁.2000年8月17日凌晨因持续性心悸、胸闷2h入院.查体:T 36.2℃,R 18次/min,BP 13.5/8.9 KPa,P68次/min,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待排.急查心电图(图1)示,心率75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限0.08s,STI、Ⅱ、aVF、-V9均轻度上抬≤0.05mV,V7~V9呈qr型,伴T直立,心电轴+60.心电图诊断:窦律、ST改变.

    作者:韩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速T波改变4个月未恢复1例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患者女,17岁,胸闷、心悸2d,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元头晕、晕厥、胸痛,体检:BP 90/60 mmHg,R22次/min,无颈静脉怒张,肝颈征(-),双肺(-),心界不大无震颤,心音有力,律齐,心率200次/min,肝脾未及,下肢不肿,心脏彩超:右室稍大,瓣膜形态正常,抗“O”<250u,血沉14 mm/h,RF(-),AST42u/L.胸片:双肺清晰,心膈正常.

    作者:谭华炳;席莲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早诱发多源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

    患者男,42岁.因全身乏力、心悸20d入院.既往有四肢节关疼痛、心悸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10/70 mmHg(1 mm-Hg=1.33 KPa),心律不齐,平均心室率52次/min,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胸片示左心耳突出,左、右心室增大,右心缘可见双影.心脏超声显示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亚极量踏车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伴ST段抬高1例

    患者男,42岁,胸痛、胸闷反复发作1年余,于1995年12月19日来我院就诊.胸痛与劳累有关,尤其在骑自行车、上楼梯时感觉明显,无放射痛.每次持续时间2~5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用过硝酸甘油类药物.体检:心率62次/min,律齐,心尖区I~Ⅱ级收缩期杂音,A2>P2,心界稍向左扩大,肺(-).为明确诊断于当日9:30以“冠心病、心绞痛?”在医师监护下做踏车运动试验.运动前心电图(图1A)提示:左心室肥厚、T波变化(TV5-6略低平),无ST段改变.踏车运动程序为分级递增:初生功率60W,2min完成,续加功率30 W/min,直至心率达亚极量.踏车进行到7min时,从监护心电图可见STⅡ、V5压低≤0.5mm,患者感觉心前区不适,未作处理.

    作者:夏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隐匿性交接早致伪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2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两年余,近1个月来加重入院.查体:BP120/78 mmHg,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7~10次/min,心尖部Ⅱ级SM,返流性,肺元罗音,肝肋下二横指,下肢浮肿(+).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作者:郭浩溶;张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并水肿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与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并水肿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其对EH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甲牛氏加权积分法观察有、无水肿者甲襞微循环管襻形态、流态和襻周等16项指标,作综合分析.结果EH并水肿组(A组)的总积分值显著高于无水肿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H并水肿患者甲襞微循环以管襻形态和襻周状态改变为主,其改变可能是出现水肿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张书亚;史满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室早后心搏ST段下移的意义

    目的探讨室早(PVS)后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PVS后ST段下移组(A组)与无ST段下移组(B组)的心电图一般特性、运动试验(TET)及冠脉造影的结果.结果①PVS的配对间期两组显示明显差异(431±50)ms对(447±56)ms,P<0.01,PVS的QRS时间存在差异(131±11)ms对(125±10)ms,P<0.05.前者来源与左心室的早搏比例较高(52%对20%);②两组阳性结果率为95%对8%,前者与阳性密切相关;③对照冠脉造影结果,对冠心病的检测价值为敏感性78%,特异性86%.结论 PVS后ST段下移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步高;李品君;张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8例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患者心电图的演变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者的心电图演变.方法根据冠脉再通指标,定时对18例溶栓成功者,观察溶栓前后的心电演变.结果①ST段抬高导联下降50%时间1/3~2.0(平均0.82)h;ST段回到等电位线时间1~12(平均5.14)h.②T波:溶栓前2例T波低平、浅倒者逐日加深,原T高耸者溶栓后转为倒置时间0.5~72(平均38.2)h.18例溶栓成功在第30d时ST段抬高导联均有T倒置.③Q波:原11例ST段抬高导联无Q,7例未出现Q;7例呈Qr者中溶栓后Q波扩展、无变化、缩小者各3例,1例消失.6例有再灌注心肌损伤,13例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溶栓可挽救濒临死亡心肌,冠脉再通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程普新;程刚;高诚明;刘长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导纳图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改变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方法用HNCPA心血管功能检测仪测量AMI早期血液动力学和循环功能.结果心排血量减少占55%,血管顺应性减退占60%,STI延长占20%.结论AMI患者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

    作者:贺亚玲;汪海英;张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后QTc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前心绞痛对MI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与QTc离散度(OTcd)的关系.方法观察MI前有、无心绞痛与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率及QTcd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MI前心绞痛能明显降低MI后QTcd(P<0.01),QTcd≥60ms时,恶性VR发生率明显提高(78.9%,P<0.01).结论 MI前心绞痛能减少MI后QTcd值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QTcd值可作为评价MI后是否发生恶性VR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力;夏光灿;吴静;彭大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4例下壁病理性Q波心电向量图与临床关系回顾性分析

    34例下壁病理性Q波的心电向量图(VCG),将其分为2组:A组(心梗组n=18),B组(非心梗组n=16).参照2种VCG下壁心梗的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何氏法对A组的敏感性为66.6%、特异性为92.3%,对B组区别心梗的特异性高达93.7%,对A、B 2组的鉴别有显著意义.

    作者:李继忠;黄波;颜丽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高血压病(EH)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对50例健康查体者(A组)及90例EH者口服氯沙坦治疗前后行24hDCG检查,分析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B组用药前后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和总功率,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值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亦呈显著变化.显示植物神经功能损害与病情呈正相关.治疗后血压有效下降的同时,HRV损害均有改善.结论氯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HRV.

    作者:庞继恩;刘松;辛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P波变化与左室舒张功能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P波的变化与左室舒张功能(LDF)的关系.方法对80例HHD(A组)进行常规心电图(ECG)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简称UCG)检查,测定P波的宽度和LDF,并与40例非心血管疾病(B组)作对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比较P波宽度和E/A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HD可引起P波增宽,可作为判断LDH的指标.

    作者:徐道华;闫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颤时室早与差传鉴别的新方法-类Brugada法

    目的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房颤时鉴别室早(PVS)或差异性传导(AVC)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23例有宽大畸形QRS波出现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组(I组,62例),类Brugada法组(Ⅱ组,61例).对2种方法诊断为PVS及AVC的病例,分别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和西地兰进行试验性治疗.根据制定的标准,判别是否为PVS或AVC.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种方法判别PVS或AVC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性治疗表明,类Brugada法(新方法)在特异性上优于传统方法.结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特异性更高、更可靠;且方法简便,无灰色带(不能判别).

    作者:张传峰;张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室早的定位诊断

    室早是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①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和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早搏多为特发性,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②起源于束支及其分支的早搏诱发室速的在100~150bpm之间,较少引起心源性晕厥.③发生于急性心肌缺血时的肌性室早有诱发室颤的危险性.

    作者:卢喜烈;帅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积极稳妥地广泛开展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心电图运动试验,也是引起心肌耗氧量高的运动方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单支病变的敏感性60%,

    作者:帅莉;卢喜烈;阎保国;孟繁华;周军荣;石亚君;李乐燕;孙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8例高频心电图的初步分析

    高频心电图(HFECG)是1种快速而细小的电信号,目前主要分析出现在QRS波上的高频成份,表现为切迹、扭结、顿挫,能显示常规心电图不能反映的高频信号.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远在常规心电图发生异常以前,HFEGG就已经显示了许多心脏疾病的早期信息.文献报道它对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及病变程度的价有一定的作用[1].

    作者:张亚玲;赵家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临床诊断低血钾症的主要依据

    正常成人体内钾总量约为50mmol/kg,其中98%存在于细胞内,为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正常人血浆中钾浓度为3.5~5.5mmol/L,(16~22mg/dl).各种体液内都含有钾.心肌细胞内、外钾浓度对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都有影响.缺钾或缺乏症指体内总量减少.血钾低于3.5mmol/L称之为低血钾症.发生原因主要为钾摄入不足或损失过多.严重缺钾可造成各种组织的病理损害.活检和尸检发现,以肾脏和心脏损伤为显著.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长期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1例分析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3年,加重2h于1999年5月16日就诊.3年前患者元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在当地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住院治疗后以上症状消失.后长期口服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及复方丹参滴丸等.

    作者:骆楚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室速与室上速伴室内差传的鉴别诊断

    室速(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②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100~250次/min,心律规则;④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发作突然开始;⑥可以发生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上速(PS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心率150~250次/min,节律规则;②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③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倒置),

    作者:谢书理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