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 主办单位: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 国际刊号:2096-3807
  • 国内刊号:13-1424/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155
  • 全年订价:9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2018年2期文献
  •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并研究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飞利浦iE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采用高频探头缓慢加压扫查,部分显示困难的患者可采用低频率探头进行缓慢的加压扫查.医护人员以患者疼痛部位为中心进行多切面的扫查,在扫查的过程中重点确定患者阑尾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对患者的阑尾长度、宽度及周围渗出液的范围等进行测量,判断出患者病变的类型,同时观察临床超声诊断进行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判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的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经过临床诊断,50例进行阑尾炎患者中,44例患者经超声诊断确诊,6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其检查报告为阴性.经过手术证实,6例患者均为进行阑尾炎,因此,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8.00%,其特异性较高.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高仟伏X线胸片在煤工尘肺筛查中的比较

    目的:探究煤工尘肺患者应用双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高仟伏X线胸片进行筛查的的效果与特征.方法:2015年7月—2016年5月我院体检的煤矿接尘工人270例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分析对象,并将抽取的270例接尘工人分别应用双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高仟伏摄影X线胸片检查,观察并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效果与特点.结果:通过应用双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高仟伏X线胸片进行筛查,结果显示,选择双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筛查后患者的小阴影(密集度1/1,至少达到一个肺区)、大阴影、空洞检出率分别为100%、17.78%、10.74%明显优于高仟伏胸片检出率,为92.96%、7.41%、3.33%,数据差异性较大.结论:采用双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显著提高对小阴影的检出率,从而为筛查煤工尘肺提供准确信息,在临床检查中可进行应用.

    作者:范丽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研究

    目的:对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HRMRI与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进行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基底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情况、HRMR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检出情况.结果:HRMRI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P<0.05),使用HRMRI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斑块43例(71.67%),其中上壁斑块、后壁斑块、前壁斑块、下壁斑块分别有6例(13.95%)、7例(16.28%)、17例(39.53%)、13例(30.23%);HRMRI检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为13例(21.67%),其中房颤、风湿性心脏病、梅毒血管炎、结核性血管炎、血管夹层分别7例、3例、1例、1例、1例.结论:HRMRI在基底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中能够获取较高的检出率,并在动脉斑块分析诊断、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因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

    作者:林汉斌;李元霄;郑振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在施以甲状腺疾病诊断过程中,分别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以及灰阶超声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施以灰阶超声诊断以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在进行诊断结果对比期间,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对终诊断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所有甲状腺疾病实施病理诊断后发现,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8例(38.00%)以及62例(62.00%);对照组检查结果为: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49例(49.00%)以及51例(51.00%);观察组检查结果为: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9例(59.00%)以及41例(41.00%);终发现观察组诊断结果优于对照组甲状腺疾病患者非常明显(P<0.05).结论:临床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施以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以及灰阶超声诊断后,终发现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有效应用,可以将诊断效果显著提高,从而为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金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组织病理确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与单纯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为95.45%,单纯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72.73%,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对诊断不同类型的阑尾炎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单纯高频超声诊断(P<0.05).结论: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降低急性阑尾的漏诊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MRI表现特点分析

    目的:对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MRI表现特点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参与对象50例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50例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对患者病情特点以及影像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MRI检查显示患者合并膝关节病变,其中有8例患者合并胫骨平台以及腓骨头骨折,有8例患者合并股骨踝骨挫伤,有9例患者合并髌软骨、股骨踝胫骨平台骨软骨损伤,有6例患者合并外侧半月板受损,有9例患者合并前交叉韧带受损,有6例患者合并后交叉韧带受损,有6例患者合并外侧副韧带受损,有5例患者合并内侧副韧带受损,有4例患者合并髌韧带受损,有2例患者合并髌外侧支持带受损,有12例患者合并关节腔积液,有9例患者合并髌周滑囊积液,有2例患者合并关节腱鞘囊肿,有2例患者合并小腿浅静脉曲张.结论: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患者MRI表现典型,可作为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临床诊断以及检查方法.

    作者:张书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均用CT检查诊断,观察组患者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终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探查结果显示,本次选取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均确诊为患有股骨头坏死,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率为93.33%(14/15),对照组应用CT检查的诊断率为60.00%(9/1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确诊率方面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股骨头坏死分析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相比于CT检查诊断,应用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不仅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沈智蓉;赵云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在金属异物取出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取出金属异物的比较,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的优势.方法:对86例金属异物回顾分析,分为术中彩超引导取出组及X线透视定位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进行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结果:术中彩超引导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X线透视定位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单、快速,且避免术者及患者X线的辐射损害的特点.

    作者:康加祥;李洪瀚;柯顺忠;陈宗霖;王承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联合血清CA125水平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诊断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联合超声、血清CA125水平检测诊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临床资料(设观察组),同期选择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设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血清CA125水平检测,观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表现,比较组间血清CA125水平及超声、血清CA125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经超声诊断60例患者显示,8例(13.33%)呈卵巢或附件区低回声单纯囊性占位;39例(65.00%)呈低回声囊性合并厚囊壁,浑浊透声囊液,囊内显示点状散在弱回声;6例(10.00%)囊内高回声结节合并低回声占位;7例(11.67%)混合型包块,均无CDFI血流异常信号.观察组血清C A125含量(53.87±23.14)Iu/m l均比对照组高(P<0.05);Ⅰ~Ⅱ期患者的血清CA125含量(42.91±20.13)Iu/m l稍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在观察组中,联合诊断的准确性93.33%、敏感性85.00%均比超声诊断的66.67%、60.00%及血清CA125检查的71.67%、70.00%高(P<0.05).结论:超声、血清C A125检测联合诊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特异性,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潘君梅;王红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线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X线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应用X线诊断的临床资料,对平片及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X线诊断出81例新生儿消化道急性,其中诊断食管闭锁1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5例、先天性膈疝10例、环状胰腺2例、先天性巨结肠4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2例.结论:针对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应用X线检查能够迅速、准确获得诊断结果.

    作者:贾志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甲状腺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经手术病理明确为甲状腺癌患者10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一组50例划分为参照组,行二维超声诊断;另一组50例作为实验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参照组诊断符合率与实验组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型(Ⅰ级和Ⅱ级)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癌诊断中能够保障检查的准确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作者:卫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颅内肿瘤的CT与MRI诊断的应用及价值对照评定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2例颅内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对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86例,MRI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100例,MRI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颅内肿瘤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对比,MRI检查诊断准确度要明显高于CT检查,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史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纵观医学影像学发展历史,现代影像学沿着X线学——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的路线发展.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制造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也要归结于新的设备、技术产生以及应用.特别是近几年,现代医学影像学开始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医疗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此外,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现代医学影像还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来.因此,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和应用依赖于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新的技术、设备的发掘推动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作者:祝蕾;朱坤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影像特征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描述和分析10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结果: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生的异位的部位均在腹膜后,其中有1例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性灶,同时在腹主动脉旁也有异位发生.多数瘤体超过3cm,有完整的包膜存在,在发生病变的边缘多数呈现出分叶状,其多见内坏死囊变而少见钙化,经过增强后全部呈现为多房性强化.结论: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以按照CT、MR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然后对其的定位和定性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作者:曾铁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扫描技术的优化研究

    目前CT扫描技术已被临床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医生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然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的对CT扫描技术进行优化,如此才能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通过对在我院进行胸外伤CT扫描与X线扫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探讨CT扫描技术的优化.

    作者:赵志江;郑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且需进行CTA检查患者58例进行对比实验,给予对照组常规扫描,实验组则采取双低扫描.对比两组CT值、SNR、CNR和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患者CT值与辐射剂量各项参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可有效减少高碘注入量造成的肾脏代谢负荷,提高CTA检测安全性.

    作者:徐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和MRI影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CT和MRI影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AIP患者,设为实验组,均行CT与MRI检查;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组病变形态,并比对两组胰外病变影像特点.结果:实验组组内与CT扫描比较,MRI扫描发现胰腺炎征象例数假包膜21例、胆管狭窄23例、主胰管狭窄14例均显著更多(P<0.05);比对对照组,实验组动脉期CT值(70.52±13.25)HU更低,且延迟期(93.25±10.41)H U、门脉期(88.63±9.24)HU更高(P<0.05).结论:CT与MRI均可辨别出胰腺肿大,但后者于胰胆管变化方面辨别能力更佳,更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螺旋CT与DR平片在显示足部骨折细微结构的应用效果对比

    目的:对螺旋CT与DR平片在显示足部骨折细微结构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D R平片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结构不同的诊断方式之后,在诊断结果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达到了94.9%,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76.9%,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足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自身图像清晰以及扫描快速的优势,准确的反映出足部的细微结构,实现患者确诊率的提升,从而为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保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志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的对照分析

    目的: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进行心功能检查的40例正常健康者,设其为对照组,为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结果.随后,为研究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各病变节段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壁厚度等指标均要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心肌存活者33例,心肌未存活者7例,心肌存活者的EF值比术前有了明显改善,而心肌未存活者术前、术后的E F值则改善不甚明显.结论:负荷三维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吻合性,负荷三维超声心电图可以用于评判冠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

    作者:齐玲玲;孙义伟;李东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应用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的5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者的一般资料,对其行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结果:对比50例患者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CT与MRI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时,CT和MRI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且MRI检出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检测手段.

    作者:杜景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窥镜的使用、维修和检测研究

    内窥镜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大中型医院当中,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疗手段,提高了病人的治疗质量.在本篇文章当中,首先介绍了内窥镜的制作原理与使用,就下来对软镜和硬镜的检测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后对在平时使用当中的常见故障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作者:袁春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目的:探究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效果,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对所有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进行X线、CT和MRI检查.结果:CT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为67.92%明显高于X线的49.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MRI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为92.45%明显高于CT和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X线的0级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MRI,MRI的Ⅰ级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X线、CT和MRI的Ⅱ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1.51%、39.62%和49.0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X线诊断极易出现漏诊,CT诊断比较客观,MRI诊断检出率高,有优势.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探讨256层螺旋C 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肺栓塞老年病患80例,采取分组研究各40例,观察组实施256层螺旋C T进行肺动脉造影诊断;对照组开展64排螺旋CT检测,评估对比两种方式检测质量、病患所接受的放射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获得高质量影像,在图像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扫描时间与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效果良好,扫描时间极短,对患者屏气要求较低,避免了患者过度承受放射剂量.

    作者:丁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64层螺旋C 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予以探究.方法:对5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实施64层螺旋CT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并以后者为标准对前者的相关诊断结果予以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对轻度、中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特异度、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中度与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对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P<0.05);对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P<0.05).结论:64层螺旋C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狭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张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诊断有利于医生更好的判断病情,更合理的进行诊治.X射线的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并因其穿透力强的特征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作用巨大.在具体实践中,X射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医学领域应做好X射线防护,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的结合,更好的推进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作者:吕永波;闫红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人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患者收集时间顺序分成A、B、C、D四组,各20人,给予每组不同的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4组的图像结果及CT值.结果:A组的CT值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C组的CT值与D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四组之间电压降低后图像质量评价比较差异不显著,A组的辐射剂量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辐射剂量分别高于与C组和D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64排螺旋CT对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要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奚永强;王丽;刘成瑞;蔡庆斌;李宏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5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患者均依次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在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结果: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阳性率与常规心电图比较相对更高,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心电图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与常规心电图比较相对更高,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进行诊断,相比常规心电图更为可靠,可提供更多有效依据.

    作者:许先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32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入院后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将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完成三维图像后处理,将多层螺旋CT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终得到确诊,患者中26例发生在膀胱三角区,4例发生在右侧壁,2例发生在左侧壁.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多表现为突入膀胱内的软组织肿块,呈丘状、半丘状或菜花状,螺旋CT平扫CT值为20~40HU,24例浸润性生长且伴有膀胱壁不过则增厚、僵硬,8例侵犯直肠前壁膀胱,肠壁僵硬.结合冠状位、矢状位清晰显示轮廓与膀胱壁关系,反应盆腔内流细胞转移部位.32例患者均在多层螺旋CT下取得手术成功.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膀胱癌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学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颈椎病综合影像诊断与进展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颈椎病综合影像的诊断资料与研究方法,并在使用中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以及预测未来诊断各项设备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综合影像方法对颈椎病进行临床治疗.并且选取本市某家医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之间接收的130例颈椎病患者,开展临床诊断结果研究,以及诊断资料的具体分析.同时,翻阅有关颈椎病的病情症状、综合影像诊断的临床研究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进行资料整合.针对近期有关的相关文件14篇开展统一对比.其中对于诊断方法的选用,慎重比较了几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基础资料,存在的弊端进行论述.结果:通过对上述资料的选用,以及选取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发现,对于普通颈椎病的检查主要是采用X线平面的方法,但是也只能是适用于普通颈椎病,通常是用来检测患者的大概病发的部位.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多普勒超生效应等方法能够更加精确的确诊病情的发病情况.并且能够针对颈椎会走我的血液流通速度,以及其他部位的血液流速参数情况.结论:不同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去综合参考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共同作用,提升诊断水平.

    作者:王生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目的:研究分析CT诊断应用于结肠癌所致肠梗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6年4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84例,均给予CT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CT诊断的准确率及其对梗阻部位的准确率.结果:我院84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CT诊断,结果明确诊断67例,诊断准确率为79.76%,其中乙状结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94.29%(33/35),盲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直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84.21%(16/19),乙状结肠交界处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结论: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准确率较高,且对具体部位的梗阻性质和梗阻程度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滕文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经腹及经阴道彩超在诊断早期异位妊娠中的探讨

    目的:研究探讨经腹及经阴道彩超在诊断早期异位妊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08年1月—2016年1月,选取12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异位妊娠患者,所有患者先采用经腹彩超诊断,后采用经阴道彩超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符合率.结果:经腹壁诊断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4.1%.经阴道诊断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为95.0%,两种诊断方式对比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腹壁诊断的影像学显示盆腔积液、原始心血管搏动、胚芽反射、附件区包块与经阴道诊断对比,对比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阴道彩超诊断异位妊娠的符合率高于经腹彩超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孙利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影响研究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的X线鉴别价值分析与医学应用

    目的:研究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应用X线检查的鉴别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19日—2017年9月2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核结节患者40例和肺内肿瘤结节患者40例,均接受X线平片检查和胸部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和结节形态情况.结果:结核结节组与肺内肿瘤结节组经X线平片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节形态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X线平片检查可初步鉴别诊断结核结节、肺内肿瘤结节,联合胸部CT检查可使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作者:张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 T血管成像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对所得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CT检查脑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为其后续治疗提供科学有利的依据,但检查存在一定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张元龙;石志强;雷兴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排128层螺旋CTCTA成像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CTA成像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颈部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A检查结果,将诊断结果同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符合情况.结果:表明CTA与DSA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CTA和DSA在检查颈部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CTA在诊断颈部动脉狭窄中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翟清;陈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论钼靶X射线对单位女性员工年度健康体检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钼靶X射线在女性年度健康体检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钼靶X射线对800例35岁以上的女性进行乳腺健康检查筛查,及时提供诊治建议,并对其治疗愈后随访.结果:乳腺增生症631例,良性肿瘤(包括:乳腺纤维腺瘤32例,脂肪瘤28例、错构瘤2例),恶性肿瘤(包括:早期乳腺癌7例,乳腺癌3例).结论:钼靶X射线检查具有无创、简捷、安全、准确性高等特点,是早期筛查乳腺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与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行CT和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手术探查结果来分析术前X线诊断和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临床诊断分析后可知,CT检查对患者肠梗阻部位诊断的确诊率达91.3%,显著高于X线片的80.4%;CT诊断法对肠梗阻病因诊断的确诊率为91.3%,显著高于X线片的78.3%,各指标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诊断,CT在肠梗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具体表现在对肠梗阻部位及确诊率更高,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曹奔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用于临床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使用磁共振胆管成像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10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CT诊断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相比CT诊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确诊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可取得更佳的效果,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作者:吉德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评价彩色多勒普超声在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并初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80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二维图像中椎动脉的内径、走行等情况.结果:80例疑似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经彩色多勒普超声检测后,结果发现横突孔位置有异常的为14例,先天发育问题的为17例,起点位置出现问题的为2例.在彩色多勒普超声诊断下发现有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患者在行C T检测时,同样全部表现为先天性的椎动脉异常,证明彩色多勒普的诊断结果和CT检测高度一致.结论:彩色多勒普超声能有效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异常情况,并且安全有效,准确性高,有使用的价值.

    作者:丁转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浅析下腹部腹膜后肿物与妇科肿物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讨论下腹部腹膜后肿物与妇科肿物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下腹部腹膜后肿物女性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其超声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在本次检查的33例患者中,被诊断为腹膜后肿物的有29例,被诊断为妇科肿物的有4例,定位准确率为(29/33)87.8%.术后经过病理检查后显示恶性肿瘤有22例(66.7%),良性肿瘤有11例(33.3%);经过超声检查后诊断后,有18例符合恶性肿瘤,有12例为良性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为(30/33)90.9%.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症状的检查和对超声图像的观察,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肿物的位置、大小等详细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

    作者:雷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脑性瘫痪儿童的MRI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的MRI特征.方法:随机抽取120例脑性瘫痪儿童对其进行MRI检测,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分析其MRI特征.结果:早产儿常见类型为痉挛性双瘫,足月儿主要类型为偏瘫与失调型.120例患儿的MRI异常率为89.17%,两组患儿的MRI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产儿组的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手足徐动型与失调型脑瘫M R I异常率分别为94.87%、75.00%、100.00%、66.67%与100.00%,足月儿组的分别为85.71%、100.00%、94.12%、89.47%与75.00%;双瘫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徐动型主要以基底节病变为表现类型,失调型主要与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有关,偏瘫型主要以单侧脑损伤为主要表现类型;MRI异常主要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等因素有关.结论:利用MRI对脑瘫患儿进行检测可有效的明确患儿脑瘫类型,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丁霞;冉丹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诊断周围型肺癌-腺癌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比CT诊断周围型肺癌-腺癌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评价分析CT对周围型肺癌-腺癌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齐齐哈尔某三甲医院收治周围型肺癌-腺癌的患者共82例,患者于术前进行CT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期(CTNM)和术后病理分期(PTNM),比较分析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度.结果:CT临床分期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Ⅰ、Ⅱ期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36.4%、63.6%、55.3%;ⅢA期分别为39.1%、60.9%、68.3%;ⅢB期分别为33.3%、66.7%、66.7%.肺门几纵膈淋巴结转移CT检查敏感度80.4%,准确度82.0%,特异度70.9%.结论:胸部CT检查有利于诊断周围性肺癌,因此临床上可以CT检查临床分期作为提供周围型肺癌-腺癌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

    作者:王丽;丁岩;周健;孙悦;蔡庆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电子支气管镜灌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抗感染、止血、补液等治疗,实验组额外采用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44%;对照组中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7.77%;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

    作者:苏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超声鉴别诊断

    目的:探究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鉴别诊断情况.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100例急性患者和100例亚急性患者,分别对其实施超声诊断,并实施鉴别分析.结果:亚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血栓出现时间(18.24±0.34)天;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血栓出现时间为(3.26±0.25)天;两组比较急性组患者发病明显较快,(满足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急性患者的发病多为周围型,而亚急性患者的发病则多为混合型.结论: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发病时间不同,且超声病灶部位和回声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可用于鉴别区分.

    作者:李荣芝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超对乳腺肿瘤诊断及病理结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乳腺肿瘤经过B超诊治的具体情况,为乳腺肿瘤患者的诊治找到佳的方式.方法:选取某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8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是在B超的引导下对乳腺的肿块进行穿刺诊治,观察和分析患者诊治的效果情况.结果:80例乳腺肿瘤患者全部一次穿刺成功,有40例患者的脓肿和囊肿一次穿刺后出现了囊腔吸收、消失或者缩小,经过了第二次的穿刺之后均消失,或者是明显的缩小,因此诊治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结论:针对医疗机构中乳腺肿瘤患者,给予B超诊治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介入性超声对于乳腺肿瘤穿刺诊断有着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简单准确性,其损伤较小,恢复的速度快,因此值得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作者:刘祥伟;曲延玉;孙维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肺结核患者X线片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的X线片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54例肺结核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X线检查,对X线片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全部54例患者中,12例患者为原发性肺结核,14例患者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2例患者为继发性肺结核,9例患者为结核性胸膜炎,7例患者为其他肺外结核.肺结核表现为多样性,病变范围比较广,主要表现为干酪样坏死、增值、渗出;影像学特征主要为团块阴影、实变、渗出、纤维条索状阴影、结节状阴影、胸膜增厚、肺门淋巴结肿大、钙化病灶.结论:肺结核患者存在较多的临床合并症,在对肺结核进行诊断时X线片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肺结核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应注意鉴别诊断.

    作者:李春雨;李秀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心电图监护的运用及影响

    心电图(ECG或者EKG),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和无创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电异常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心电图监护既是一项常规操作,对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的不同状况做出及时的处理,以提高的患者的病症诊断质量.

    作者:刘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的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MRI检查,探究患者的病理特征和MRI的表现.结果:病灶总计20处,病灶的直径2.1~14.2c m,单侧发病灶10例,单侧多发病灶3例,多侧多发病灶4例.信号强度增强之后,15处病灶显示为肿块样硬化(75%),其中内部均匀强化病灶有11处(73.3%),病灶形态表现为椭圆或者不规则性状的有12处(60%),显示血管造影征的病灶有9处(45%),表现为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有3处(15%),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中有内部不均匀强化2例(66.7%).结论:患者的MRI检查结果特征性的反映了其内在的病理学基础,MRI检查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准确的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鉴定和诊断的方法.

    作者:张建华;周世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方法:选取本届医学影像专业学生200名,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0名,A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见习模式,B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见习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见习模式的学习效果.结果:B组的见习模式在考核和满意度方面均优于A组的见习模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式见习法,非常适合该专业学生.

    作者:郭静;王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00例,根据双盲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组使用经腹部B超检测,观察组使用经阴道B超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误诊率、漏诊率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假孕囊、心管搏动、胚芽、盆腔积液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漏诊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误诊率为2%、正确率为96%,参照组患者误诊率为14%、正确率为8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阴道B超相比于经腹部B超来说,对于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度更高,应用价值也更高,可在临床实际检查中予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程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源CT在62例痛风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使用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因关节疼痛接受双源CT检查的62名临床确诊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集患者发病时间、尿酸浓度、年龄等临床资料,然后对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利用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获得患者检查部位绿色结晶沉积部位及大小等数据.结果:经两名影像科医师阅片后得出53/62(85.48%),经痛风识别软件中呈现绿色伪彩的有尿酸盐结晶患者53例(88.3%),另外9例患者患者图像未出现典型绿色伪彩.结论: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是一种敏感的,具有特征性和直观性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

    作者:梁俊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MRI骨盆T2高信号鉴别诊断

    目的:探索肿瘤患者骨盆放疗后MRI扫描T2高信号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例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在接受骨盆放疗术后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岁,MRI检查选用常规序列:矢状位、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快速SE 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FSE T2WI(FS-FSE T2WI)、增强扫描(GD-DTPA).结果:MRI平扫+增强扫描辅以脂肪抑制序列对骶骨的衰竭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蒋志勇;杨炼;王源;杨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将建湖人民医院影像科2014年10月—2017年3月接收的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高频彩超进行检查,再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高频超声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检出率是78.18,低于CT的94.18%,P<0.05;(2)超声对水肿型、蜂窝织炎性、坏疽性的确诊率依次70.00%、53.33%、65.00%,低于CT的85.00%、93.33%、100.00%,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对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积极采取CT检查,检出率较高,同时能够明确疾病类型,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兵;吴胜文;祁汉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炫速双源CT心周脂肪及心外膜脂肪体积测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心周脂肪及心外膜脂肪体积测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以往4年我院放射科接收的174例CAS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阴性组(60例)为测定阴性者,阳性组(114例)为测定阳性者,观察两组心周及心外膜CAS阳性、阴性脂肪体积及冠脉狭窄程度变化.结果:阴性组患者心周及心外膜脂肪体积指数显著低于阳性组(P<0.05);心周及心外膜脂肪体积各冠心病狭窄程度评估各程度指数同期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AS患者心周脂肪体积变化与心外膜变化可影响疾病的发展,指数越高CAS狭窄程度越严重,运用价值显著.

    作者:任燕;吴军;钱伟伟;杨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纵隔淋巴瘤和结节病影像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对纵膈淋巴瘤和结节病患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纵膈淋巴瘤和结节病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CT和MRI影像学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差异显著(P<0.05).两种疾病在MRI诊断后均有不同表现,纵膈淋巴瘤肿大淋巴结和肿块呈现等T1长T2信号.而结节病肿大淋巴结呈稍短T1信号等T2或稍长T2信号.结论:在对纵膈淋巴瘤和结节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需按照其影像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作者:叶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36例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诊断结果.结果:36例椎管肿瘤患者中,转移瘤6例,星行细胞瘤7例,神经鞘瘤5例,脊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肿瘤1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2例,室管膜瘤5例.结论: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对比度与空间分辨率具有显著的优势,可准确定位椎管瘤具体位置、性质,同时还可类别诊断肿瘤,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潘霞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高压注射器进行CT血管造影时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进行CT血管造影时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138例CTA检查的病人给予探讨,平均分组,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实验组选择整体护理干预,分析两组的临床成效.结果:经过分析,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备临床对比意义.结论:对于CTA病人选择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检查结果质量、改善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缓解其不良情绪.

    作者:王立荣;李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68例诊断结果及意义分析

    目的: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腔粘连患者,分别采用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诊断及宫腔镜病理诊断,比较其诊断准确率、粘连分型及程度.结果: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诊断效果明显高于采用二维超声诊断效果(P<0.05),且3种诊断方法对重度粘连诊断效果一致,而采用三维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对轻、中度粘连诊断效果更好(P<0.05),采用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对宫腔粘连分型的诊断效果与采用宫腔镜诊断效果更为接近(P<0.05).结论:采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进行诊断,诊断率及对粘连分型、程度的识别性高,且诊断过程不对患者造成损伤,值得推广.

    作者:孙玲玲;贾赛玉;沈晓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0例,并将这些患者纳入试验组,同时在同一时间段至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70例健康人群纳入健康组.对两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比较心肌梗死三项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射血分数较健康组的指标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均较健康组的指标高,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肌梗死的诊断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其结果显示的效果及临床诊断参考信息的价值显著优于传统心电图检查,且同时具有无痛性、无创性、时间短、准确率高等特点.

    作者:赵国婵;李宏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临床分析

    目的:对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30例.参照组患者施予CT检查,实验组患者施予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度优于参照组患者的,两组数据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MRI检查有效率较参照组的要好(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董政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利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2016年我院共收治456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采用产前超声诊断法,对产妇的过往历史检查数据,以及超声影像资料进行跟踪记录,并且追踪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的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超声诊断出胎儿畸形87例,与所有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做比较,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对畸形胎儿的筛查效果显著,确诊率高,有效降低了畸形胎儿出生的比率.

    作者:聂明辉;张晓侠;吴文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动态增强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瘤性质(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瘤性质(良、恶性)的价值,总结经验.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测,同时对其诊断的良性、恶性鉴别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磁共振共计诊出20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恶性肿瘤患者,针对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和分析,不同参数中Kep的诊断符合率85.0%高,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腔鼻窦肿瘤性质鉴别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故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张武;芳芳;胡万朝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回顾性分析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响的特点

    目的:对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像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并表现出环形强化或者是开环状强化的临床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5个,其中转移瘤患者32例,胶质瘤12例,良性肿瘤7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4例,脑脓肿3例,结核瘤3例,脱髓鞘2例,寄生虫2例.转移瘤病灶会表现出完整环形强化,不均匀薄壁强化,并且大部分患者呈现内外壁毛糙;胶质瘤患者多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合并轻中度的水肿,边界不清晰;淋巴瘤病灶多会呈现出完整环形强化,并且大部分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厚壁强化,内外壁毛糙;脑脓肿患者大部分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处在幕上,病灶多存在清晰边界,呈现类圆形,合并重度水肿.结论:颅内环形强化病变中,以胶质瘤、转移瘤等所占比例较高,影像学特征明显,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杨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效果

    目的:探讨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效果.方法:以2015年7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均2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腹部B超诊断,而观察组患者实施阴道B超诊断.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研究发现:(1)观察组超声影像更清晰,且能完整客观、真实地呈现患者病灶情况,而对照组临床诊断图像较为模糊,不能完整再现患者病灶情况,容易导致误诊.(2)研究中44例患者中,行阴道B超诊断率达95.45%,而腹部B超检查患者有72.72%,观察组患者超声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阴道B超诊断,提高了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并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应在临床上采用与推广.

    作者:盛大金;李晓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冲洗在急性哺乳期乳腺脓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哺乳期乳腺脓肿行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冲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治疗的214例急性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101例行切口引流法医治)与实验组(113例行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冲洗法医治),比对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比对对照组,实验组换药次数(2.05±0.63)次、切口愈合时间(12.63±2.35)d等疗效性指标水平均更优,且N R S评分(1.28±0.35)分更低(P<0.05).结论:急性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行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冲洗法医治可取得良好效果,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成;杨晓磊;黄妍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 R 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4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头部MRI检查,回顾分析MRI表现和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的头部MRI表现均存在异常,头部MRI表现和患者神经症状量表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多种多样,且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和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都有助于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雅苹;韩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MR表现及分型

    目的:研究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M R表现及分型.方法:对90例下腰部疼痛患者的腰椎M R进行分析,观察腰椎间盘信号的改变.结果:终板退变Ⅰ型30例、Ⅱ型40例、Ⅲ型20例.髓核退变一级40例、二级30例、三级20例.其中有50例终板、髓核均出现退变表现.结论:从腰椎间盘的M R表现上早期发现椎间盘退变,并进行合理、准确的分型,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作者:王国红;高艳;赵雅军;王梅;王存锁;高锦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过去在我院经化验室相关检查证实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患者54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7例.对照组在治疗前实施经腹部超声检查;研究组在治疗前实施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化验室相关检查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92.6%,对照组为63.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情出现误诊和漏诊事件的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能够大幅度减少误诊和漏诊事件,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作者:耿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00例进行腹部CT检查肾上腺有病变的患者检查报告以及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结果:有200例肾上腺出现病变情况,检出病变率为4.4%.予以35例(17.5%)患者进行内分泌功能评估,发现有13例(37.1%)未出现功能性病变现象,有25例出现功能性变患者.有20例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检出病变率为1.0%.结论:利用腹部CT进行肾上腺病变检查中,4.4%为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1.0%为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为预防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漏检现象,在临床上还需要完善对肾上腺意外瘤的检查工作,提高检查效率,为后期的治疗工作做好准备.

    作者:孙海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诊断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43例作研究对象,术前分别予以动态增强MRI、螺旋CT检查,并以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宫颈癌临床诊断金标准,就动态增强MRI、螺旋CT对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的检出率是95.35%,与螺旋CT对宫颈癌的检出率81.40%相比明显较高(P<0.05);(2)动态增强MRI对不同类型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是93.02%,与螺旋CT对不同类型宫颈癌诊断准确率76.74%相比较高(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诊断的临床效果肯定,术前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借鉴.

    作者:李鲁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

    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讨论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CT扫描,此外,有4例患者进行加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例硬腭癌、3例口底癌、2例舌癌、2例扁桃体癌、2例口咽癌和1例腮腺癌.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CT扫描,能够更好的判断、对比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是手术检查、X刀照射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魏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心电图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鉴别诊断中价值

    目的:分析心电图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肺栓塞组,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全部患者均给予心电图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的V1~V3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以及V1~V3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显著低于肺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组的V4~V6导联T波倒置伴ST段压低发生率、V4~V6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电图检查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玉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30例作为Ⅰ组,前列腺癌患者27例作为Ⅱ组,全部患者均行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相关影像学信息.结果: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和Ve(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患者Kep(反流速率常数)(0.74±0.65)min-1和Ktrans(微血管转运常数)(0.31±0.56)min-1均明显高于Ⅰ组的(0.28±0.09)min-1和(0.06±0.01)min-1(P<0.05);Ⅱ组患者早期强化率(127.24±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9±15.49)%(P<0.05),Ⅱ组患者动态扫描起始时间(35.56±11.24)s和大信号强度(146.78±62.45)%均明显小于Ⅰ组的(46.27±11.79)s和(1075.21±55.38)%(P<0.05).结论: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准确鉴别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病例.

    作者:刘秀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分析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进行MRI与CT诊断,分析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50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是此次研究的纳入时间,先后对患者进行CT与MRI诊断,分析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检出率.结果:MRI的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诊断检出率,P小于0.05.结论: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更为突出,可以明确患者的病症类型.

    作者:王书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在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的的效果.方法:选在我院治疗的16例肾癌患者,其中7例患者为乳头状肾细胞癌,9例患者为嫌色细胞肾癌,全部患者都采取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诊断效果.结果:将两种肾癌病人ACT值进行比较,比较发现数值差距比较大,在进行基本对比后发现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皮髓质期乳头状细胞癌I型ACT值是(26.41±8.13)Hu,乳头状细胞癌Ⅱ型是(35.52±8.57)Hu,数值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较显示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清楚了解患者各项指标数据,值得应用.

    作者:孙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我方医院收治均经病灶检查确诊的63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对63例患者给予灰阶超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两种方式分别检查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度、特异度.结果: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准确度、特异度明显优于灰阶超声(P<0.05).结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突出,相比于灰阶超声检查准确度、特异度更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有利于甲状腺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的区分,更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脑梗塞诊断中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在2014年2月—2017年5月期间共收治了60例急性脑梗塞,经患者同意常规进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检查以及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应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临床证实确诊为急性脑梗塞,采用DWI诊断符合率为100.0%,而采用常规MRI扫描,SE序列T1WI、T2WI及FLAIR的符合率为75.0%,在诊断准确率方面,DWI明显高于MRI常规的诊断准确率,差异较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独立生活能力量表指数(BI)评分方面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对于高度怀疑急性脑梗塞患者可采用DWI实施诊断,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秀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10例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超声特征,和正常人比较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超声相关指标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更厚、左室心尖部/后部心肌厚度比值更高、收缩末期左室心尖部心腔面积更小、心尖部心肌增厚率更低、左房内径更长、E/A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呈现出系列指标异常,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准确率亦较高,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作者:郑学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脑梗死、脑出血的成人患者150例,使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 T的方式进行扫描,命初次诊断时所用的常规剂量组为a组(130k V、240m A s),命在进行复查诊断时所使用的低剂量组为b组(110kV、150mAs)和c组(110kV、100mAs).评价过程中使用双盲法,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图像的优良率和噪声值,进而对比a、b、c三组所得的图像质地.在实验后需要比较a、b、c三组的辐射剂量,所以在比较前需要记下a、b、c三组所得图像的CTDIvol值和DLP值.结果:a组的CTDI-vol值比其余两组分别上升了58%、72%.统计后结果P值均<0.01,组间计量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反的a组C T图的噪声值略微比其余两组低,统计后结果P值>0.0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脑出血的成人患者的复查过程中低剂量多层螺旋CT(110kV、150mAs、110kV、100 m As)可以明显的减少辐射的剂量,同时终实验获得的CT图质地也能达到诊断的要求.

    作者:黄林勇;肖志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在良恶性肺结核的鉴别中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恶性肺结节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根据对患者的扫描结果,建立起时间-密度曲线,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将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核瘤相比较,小肺癌、炎性结节中的血容量、血流量、表面渗透系数明显要高(P<0.05);在进行增强扫描后,结核瘤的CT值明显低于小肺癌、炎性结节(P<0.05),同时小肺癌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炎性结节组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结核瘤组则较为平缓.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在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中诊断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朱学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中发生气胸和肺内出血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给予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0例患者经检查处理发现气胸患者9例,肺内出血患者15例,其中气胸情形的发生率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穿刺处理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性,且为正相关;肺内出血情形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具有一定关联性,与穿刺时间不具备显著相关性.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操作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不过其操作之后极易产生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与诸多因素相关,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对操作流程具备熟练的掌握程度,以防产生并发症.

    作者:张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应用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与分析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应用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磁共振诊断情况.结果:10例患者经诊断:(1)直接征象:下胫腓韧带远侧束增厚4例、部分撕裂2例、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6例、下胫腓关节前方及踝关节前外侧沟内组织影增厚9例.(2)间接征象:皮下软组织肿胀5例、骨软骨损伤5例、局部脂肪间隙模糊不清6例、前外侧沟内积液增多8例.结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应用磁共振诊断效果显著,既能明确其发生原因以及病变程度,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鹏;姜兴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排CT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行双排CT诊断和常规CT诊断后,对比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以放射科600例行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检查者为例,选取其中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双排CT螺旋扫描和常规CT在支气管结合病变显示上,双排CT螺旋扫描在叶段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和不规则狭窄、局限性空气潴留比双排常规CT更加显著,(P<0.05);磨玻璃阴影、树芽征以及小叶中心结节与常规CT一致(P>0.05).双排螺旋CT与常规C T的图像信息量对比各项治疗呈现出差异不明显情况.结论:选择双排CT对活动性肺结核进行诊断临床成像清晰,检出率高,影像信息更全.

    作者:游继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腔内彩超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究腔内彩超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行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的患者,共70例,按入院时的数字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腹部彩超检查,观察组给予腔内彩超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和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进行诊断时,利用腔内彩超诊断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制定与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黄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研究X线平片检查在肺结核和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X线平片对肺结核以及肺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肺结核患者50例和肺癌患者50例,对其实施X线平片诊断,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肺结核和肺癌患者的X线平片结果在病灶部位、病灶边缘毛刺表现、钙化灶情况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X线平片可对肺结核以及肺癌患者起到较好的鉴别诊断效果.

    作者:党维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下肢胫腓骨疲劳性骨折的X线探究

    目的:观察分析下肢胫腓骨疲劳性骨折的X线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4月—2017年5月我队收治的下肢胫腓骨疲劳性骨折战士病患66例,对其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X线于下肢胫腓骨疲劳性骨折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结果:66例战士患者胫骨干骨折例数为63例,占比95.5%;腓骨骨折例数为3例,占比4.5%.结论:X线检测可有效判定患者胫腓骨骨折区域进而助于医师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徐向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CT影像学分析

    目的:通过探讨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胸部X线和CT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40例在2016年住院治疗经血清学检测证实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岁,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支原体肺炎的儿童中,病变表现肺实质浸润为主32例(80.0%),间质浸润为主8例(20.0%),出现肺不张3例(7.5%),伴有胸腔积液6例(15.0%),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12.5%).病变分布以两下肺多见,常累及多个叶段.结论:正确认识小儿支原体肺炎影像表现多样化的特点,能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治和随访提供帮助.

    作者:祁增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准确性,证明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优势.方法:以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内收治的1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B超检测,并将结果与手术实证结果相比较,确定B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B超检查,108位患者中有103位患者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经手术实证验证,108位患者中有10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B超检查的准确率为97.17%.B超检查结果与手术实证结果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诊断在诊断胆总管结石疾病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因而可以被作为胆总管结石的初检手段,并在胆总管结石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大力推广.

    作者:毕秀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浅析胆源性胰腺炎的超声诊断与临床表现

    目的:评估在胆源性胰腺炎(biliogenic chronic pancreatitis)的诊断中超声诊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选取88例疑似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分别给予超声检查诊断和C T检查诊断,对两种检查诊断方法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88例疑似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超声检出80例,准确率为90.00%,在胆源性胰腺炎的检查诊断中,超声检查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与CT检查比较,差异均不显著,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8例中,胆囊体积增大占65.90%,胆囊壁厚度>3m m者占70.45%,伴有胆囊壁毛糙模糊占10.22%,胆囊内可见强回声占26.13%;胰腺超声图像表现:弥漫性胰腺肿大占67.04%,胰腺实质减低占65.90,主胰管扩张占35.22% 结论:超声诊断结合胰腺超声声像图综合分析,能够提高胰腺炎阳性率的诊断,简便且无创痛,对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建议选择使用.

    作者:刘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维及三维超声联合应用对脐带异常诊断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联合应用对脐带异常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进行超声检查且发现可能为脐带异常的100例待产孕妇进行分析探讨.对所有患者均行二维超声检查,再利用三维超声针对感兴趣的区域进行第二次检查,将二维检查结果与三维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术后随访.结果:二维及三维超声均能诊断出待产孕妇脐带异常,不过三维超声检查所呈现的图像更加清晰真实,利于常人理解.结论:三维超声检查能够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图像,联合二维及三维超声能有效提升诊断脐带异常的准确性.

    作者:陈贞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开始MRI扫查,分3个阶段加强MRA扫查.将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分期中的MR序列的信号与肌肉信号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期血栓34例,TirmT2WI上有9例低信号,16例等信号,9例稍高信号;SET2WI上有9例低信号,25例稍高信号.结论:磁共振成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孙长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10例,分析CT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使用CT诊断后取得较好效果.可发现病灶呈现类圆形或浅分叶,边界较为光整和清晰,直径低于2cm.其CT值约为38~53HU.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动脉期强化幅度较为接近.其中有2例薄壁环形轻度强化,6例强化不均匀、出现囊变.2例强化均匀.结论:通过使用CT诊断的方法,能够对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起到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作者:张琦;陈玲;郭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例睾丸扭转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用高频彩超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彩超表现特征.结果:9例患者均通过手术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超声诊断准确率是77.78%;2例患者经手法复位后血供获得恢复,睾丸被保留.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诊断睾丸扭转患者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改善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彭有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儿支气管肺炎DR检查与应用意义分析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儿支气管肺炎DR检查效果与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56例为探究对象,对全部患儿均进行D R检查方式,并对其检查成效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全部患儿经DR诊断,心缘旁、两中下肺处出现片状阴影,存在小斑片阴影和大斑片阴影融合的现象,右侧、左侧肺门阴影都出现明显的增大状况,两肺的纹理存在稀疏现象.结论: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DR诊断方式,能有效对患儿的病情状况进行了解,并提升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病情提供充足有效的依据,符合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理念,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在临床领域不断推广使用.

    作者:谢厚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对卵巢良性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对良性卵巢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3例良性卵巢囊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均接受彩超、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93.15%)高于彩超(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单纯性囊肿或伴出血、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卵巢卵泡膜黄素囊肿或伴出血、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多见.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较准确诊断出良性卵巢囊性肿瘤情况,有助于卵巢囊性肿瘤的临床诊断、鉴别,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宁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X线与CT对急性肺脓肿的临床诊断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研讨X线和CT对急性肺脓肿疾病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比.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肺脓肿疾病者中,抽取27例纳入到研讨内,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27例患者均接受X线和CT方式检查,把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讨.结果:采用CT进行检查,可将病灶准确、清晰的显示出,包括X线片无法显示出的重叠性病灶,在观察胸膜、纵膈、肺门等状况上比X线片更具有优势性;从两种检查方式的漏诊率上来看,C T方式7.41%比X线片22.22%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片在急性肺脓肿疾病检查中分辨率不高,容易发生漏诊,而CT方式诊断准确率则较高,较小肺脓肿也可被发现,在鉴别、定性、定位上诊断价值较高,临床诊断急性肺脓肿疾病可考虑采用CT方式.

    作者:葛振华;陈修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为检出16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为19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成像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指导,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作者:王和平;孙吉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对其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经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者24例、中度狭窄者25例、重度狭窄者21例、闭塞者7例.结论: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的诊疗中不仅能够明确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范围,还能对斑块的性质作出判断,具有准确率高、安全、无创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和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36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而观察采用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8.33%)率低于参照组(27.28%),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军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自发性脑出血在微创手术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案例为本院在2012年—2017年间收治的100例患者,在奇偶数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使用常规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手段之后,从总有效率来看,观察组患者为96%,对照组为80%,两组患者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微创手术的治疗方式,能够实现患者病情发展的稳定控制,从而大程度上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段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价值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在老年COPD并发肺心病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兴化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治疗的70例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分压值分别为45.87±3.89mmHg和85.31±6.87mmH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54.29%,观察组为88.57%,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明显改善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的气血指标,有效率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军;王敏彪;张长文;杨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医护理技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对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本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行中医护理技术.结果:观察组各项胃肠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术后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优化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孙妮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全身麻醉,观察组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机体各项指标情况均优、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接受硬膜外复合麻醉的效果显著,麻醉不会对患者的MAP、HR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术后拔管时间短,并可在短时间内清醒、恢复自主呼吸.

    作者:董海云;王爱桃;铁木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浅谈基层门诊药房进行药学服务探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门诊药房作为医院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药学服务在缓解医患关系,沟通患者和医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药学服务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开展药学服务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说明,对药学服务提出来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作者:余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分析及其治疗方法

    目的:研究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15例患者对其诊断治疗进行探讨归纳.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患者例数为12例,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例数为3例,通过实施二次手术对病灶进行切除并确诊为脑组织坏死.结论:对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作者:燕素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目的:将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和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时间顺序对其分组,其中包括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采用血液透析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实施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明显降低,而且比对照组低,治疗总有效率也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时应该采用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进行治疗,这种办法可以将患者体内的毒素清除,并且可以将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新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科室接收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接收时间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一般组,两组分别包含25例患儿,对实验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对家属进行出院健康教育,一般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满意度以及复发比例.结果: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复发比例均低于一般组,家属满意度比一般组高16.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对比,综合护理干预明显缩短了患儿康复时间,提升了家属满意度,出院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患儿疾病的复发,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张雪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行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EV1、MM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会英;张新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年段接收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共计10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我院提供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其余5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终痊愈17例,显效24例,有效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4%,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在脊髓功能相关指标的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感觉恢复时间、肌力提升两级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以及排尿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更短,P<0.05,表明疗效更好.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起效快,患者脊髓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更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淑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晚孕期胎儿肾动脉阻力指数的变化及在胎儿宫内缺氧预测

    目的:研究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对胎儿宫内窘迫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检查的28周到40周的7868例有完整资料的参加常规检查的晚孕胎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8周至33周+6天和34周后同一胎儿间隔检查时间大于2周以上做纵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了解随孕周变化肾动脉的血流参数改变;以34周后是否有宫内缺氧分为研究组175例及对照组7693例,作横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参数.结果:28周至33周+6天胎儿肾动脉血流平均阻力指数0.746,34周至40周平均阻力指数0.825,宫内缺氧组平均阻力指数0.883.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胎儿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增大,胎儿肾动脉阻力指数可以预测胎儿宫内缺氧.

    作者:石恒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流程再造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流程再造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实施手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患者188例,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9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无纺布纱布进行固定,观察组患者结合半透膜敷料和相应的无纺布胶布进行固定治疗,对患者的导管滑脱情况以及患者对镇痛作用的满意度.结果:观察患者进行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应用流程再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导管滑脱情况,观察组的导管滑脱率为4.3%,对照组的导管滑脱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对镇痛作用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对照组的镇痛满意度是87.2%,观察组的镇痛满意度是98.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流程再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导管滑脱,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苏姗姗;王燕燕;隆新冉;高天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方法:资料分析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业人员体检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420例生化体检的正常人血液标本,依据溶血与否分别设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血液标本中生化指标,并对指标水平予以比较.结果:比对对照组,实验组TP(80.52±8.41)g/L、TBIL(29.92±5.63)mmol/L等指标水平均更高,差异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的结果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故需全程控制采取-检验整个过程,防止标本溶血事件发生,从而提高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

    作者:李延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氧化锆全瓷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选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接收的82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玻璃陶瓷铸瓷全冠修复,研究组则运用CAD/CAM系统制作的二氧化锆全瓷修复,对比两组修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研究组牙龈沟出血0-1级比例、随访期间修复体美观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作者:张庆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士工作效能感及心理状态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士工作效能感及心理状态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8月参与我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40位护士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40位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20位和对照组20位,实验组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对照组则依照传统管理模式.采用工作效能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等评价指标对两组护士的工作效能和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的20位护士在工作效能感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士工作效能感以及缓解护士不良情绪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中积极推广.

    作者:张伟萍;成春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剂量辐射在增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低剂量辐射可诱导免疫功能增强,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提高机体对恶性肿瘤的免疫监视,抑制恶性肿瘤的发展与转移,并且极少引起不良反应,可成为近年来免疫抗癌疗法的一种新思路.笔者根据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就低剂量辐射增强患者免疫功能的治疗机制、临床应用及前景进行简要阐述.

    作者:石鑫珏;李险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新干预疗法与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满意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新干预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医院进行阑尾切除术的1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把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新干预疗法,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运用SPSS(20.0)软件综合分析两组,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阑尾炎患者治疗中积极引入新干预疗法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借鉴推广.

    作者:杨栋;马梓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头孢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究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1月—2017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6例,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头孢曲松钠进行注射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随后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仅有75.0%,两组数据差距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苏明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外科收治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析患者30例,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单侧入路组(27例)、双侧入路组(1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以及疼痛缓解率、恢复椎体高度以及渗漏率.结果:单侧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双侧入路明显缩短(P<0.05);单侧入路组患者注入骨水泥量明显低于双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率、恢复椎体高度以及渗漏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双侧手术入路,选择单侧入路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作者:邵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80例临床效果

    目的:对针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在我门诊中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行西药治疗方法,而观察组实行针灸治疗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则出现31例可耐受性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实行针灸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作者:李立红;李志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2017年5月时间阶段,择取我院接诊收治的1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次序随机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1例,针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支持和确保患者获取到较好临床结果,相关研究经验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利拉鲁肽治疗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本文报道了一例1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使用利拉鲁肽的个案.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体重、胰岛素使用量、血糖控制情况.同时系统性回顾国内外利拉鲁肽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显示利拉鲁肽治疗7个月后,患儿体重无明显变化,胰岛素用量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回顾现有文献,国内外已有在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中使用的相关报道,但尚待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王立;苏喆;赏月;张琴;张龙江;齐鸿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较对照组72.22%高(P<0.05);两组治疗后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手术操作简单,固定融合可靠,疗效明显.结论: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内固定方法设计合理,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红雷;许宏俊;花雷;丁育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逐渐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相对而言效果显著且优势明显,医学影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基础,医学影像诊断能够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信息和指导方向.本文主要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情况,研究详情见下文.

    作者:闫红华;牟云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的方法研究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和完善,核磁共振是在CT之后的一大重要设备,主要用于医学方面的临床检测,其先进性促进了医疗设备的进步.核磁共振的日常维修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像设备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本文将从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方面尽心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作者:周四平;周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技术诊断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70例应用意义评估与分析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应用超声技术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7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儿采用飞利浦L12-5型超声诊断仪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诊断符合率为95.71%;初次超声技术诊断出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D、Ⅲ型、Ⅳ型等不同类型的140个髋关节发育不良,复查超声结果发现未采取干预措施的66个Ⅱa型和Ⅱb型髋关节42个转为Ⅰ型,其他类型髋关节Pavlik挽具干预后12个转为Ⅰ型,6个转为Ⅱb型,9个转为Ⅱc型,2个转为D型.结论:超声技术可提高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率,同时动态观察髋关节发育情况,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为分析对象,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每组50例患者.参考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采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检查.结果:观察组肾脏长径、宽径、厚径等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主肾动脉、肾锥体叶间动脉与肾窦部动脉的情况方面进行观察,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当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对糖尿病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及早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莉;林志艳;张薇薇;田丽;刘璐;毛鑫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团注追踪技术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140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133例患者的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门静脉等显示清晰,5例患者受到门脉高压的影响造成影像显示不够理想,余下2例增强扫描失败.结论:团注追踪技术应用于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可以获取到比较理想的影像资料,能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

    作者:陈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儿肘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与征象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肘关节隐匿性骨折应用X线检查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接诊且首次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的肘外伤患儿共273例,其中明确诊断的患儿有230例,对其X线资料与骨质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是否有隐匿性骨折为分组依据,将230例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54例有隐匿性骨折,对照组176例无骨折.经综合分析后,对两组的X线征象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骨皮质丘状突起率(62.96%)、皮质凹陷征象率(12.96%)、脂肪垫征阳性率(100.0%)、肱骨前线阳性率(51.85%)和骨小梁中断率(55.56%)均明显比对照组(0.0%、0.0%、50.57%、0.0%、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肘关节隐匿性骨折患儿来说,其X线征象比较突出,通过对患儿的X线征象进行深入分析,能有效提高其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李金辉;张虎;陈立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care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患者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人体对辐射伤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等,这些器官位置多在人体面侧,进而在CT扫描时,受到的辐射伤害较大.X-care技术是器官-管电流调节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人体敏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保护敏感器官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鹏;赵志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剂量CT扫描在食道异物中的应用

    医学健康事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展望同期发展工作,医学健康工作对社会的发展意义为重大.医学健康工作的工作目的是解决人们的病害问题,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因为医学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其工作在实行中有较大的难度,有关低剂量CT扫描在食道异物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是时下工作的重点,文章就以低剂量CT扫描在食道异物中的应用问题为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作者:吕增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使用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诊断肺结核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在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经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结核,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T技术与X线胸片技术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及对各种病灶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1)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5%;诊断误诊率为5%,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诊断技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对各种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胸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检查,可以作为肺结核的首选诊断手段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姚雪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头颈部CTA的技术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头颈部CTA扫描中的技术应用特点.方法:从我院选择40例患者进行分析,整个过程主要是要西门子双源CT进行头颈部CTA扫描,然后完成图像的处理工作,同时进行原始图像信噪比和重建图像质量的处理.结果:头颈部双源CTA图像能够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管壁和管腔的评估.结论:头颈部CTA技术不能够对细小动脉血管、鞍区及鞍旁血管及管壁方面进行准确的评估,其在信噪比方面效果非常好,同时图纸的质量也比较强清楚,因此也能够方便进行患者病情的判断,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武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常规超声、钼靶X线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和钼靶X线技术检查,同时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其阳性符合率.结果:手术病理检查出38个恶性肿瘤,19个良性肿块,联合诊断对于良性肿块和恶性肿瘤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4.74%、97.37%,联合诊断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可通过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检查得到准确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张梅;袁安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心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CT扫描设备也在不断更新.CT心脏成像是心脏及冠脉疾病诊断的一种理想手段.本文详细探讨CT心脏成像技术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低剂量辐射、心电门控等技术方面,概述其冠脉病变诊断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灌注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作者:孙加会;尹韦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目的:观察及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多方位重建技术对于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92例疑似急性阑尾炎病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均展开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以及多平面重建,对于CT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把CT诊断的结果同手术病理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所有患者中,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表明,急性阑尾炎患者一共为89例;通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均显示具有89例为急性阑尾炎,不一致是3例;多层螺旋CT的主要征象是:阑尾增粗肿大、阑尾穿孔、回盲肠壁增厚、阑尾结石以及阑尾周围炎;阑尾炎的位置是在回肠后位、盆腔位以及盲肠后位和回肠前位.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存在显著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为了将阑尾及周围组织情况获得充分的显示,可以采取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具备良好的检出率以及灵敏度.

    作者:生艳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骨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诊断与鉴别肿瘤良恶性,探究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20例为恶性肿瘤,30例良性肿瘤,在b值为800、1000s/mm2时恶性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b值在1000s/mm2时的诊断价值更佳.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有利于骨肌肿瘤的良恶性诊断鉴别,具有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

    作者:楼春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目的:探讨CTA图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182例头颈部CTA受检者,比较四种后处理方法(MPR、CPR、VR、MIP)对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显示.结果:29例正常受检者.117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MPR、CPR可全部准确诊断并明确粥样斑块的性质,优于VR及MIP;50例动脉瘤患者,VR可显示全部动脉瘤,优于其余三种后处理方法;2例动静脉畸患者,四种后处理方法均能显示,但对病变整体及细节的显示,VR、MIP优于MPR、CPR;先天发育异常血管37例,四种方法均可显示,VR对血管全貌的显示优于其余三种.结论:256排螺旋CTA四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郭文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9例,检出率为96.67%,对照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4例检出率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出率较高,且该法无创、操作简便,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佟永治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腹盆腔神经肿瘤的价值研究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诊断腹盆腔神经瘤的临床价值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腹盆腔神经瘤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B超检查方法,研究组30例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对其检查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66.7%,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90.0为%,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腹盆腔神经肿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效的保证了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的治疗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小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女性乳腺癌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女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应用,为后的临床诊断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收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照,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患者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1例患者的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图像特征边缘不清晰、低回声、回声不均匀以及后方声衰减等;按照血流等级进行分析0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数分别为4例,7例,11例,10例.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女性乳腺癌进行诊断分析,可以明显的显示肿块的情况,根据血流特征以及肿块情况等可以较准确的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开展使用.

    作者:王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诊断价值和作用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诊断价值和作用.方法:此次实验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共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正常体检人员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照组,100例参与实验人员均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实验人员各项检查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明显大于正常体检人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房内径(LADd)明显比正常体检人员更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正常人;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峰)明显更快;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峰)明显更慢,E/A值也明显低于正常人,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效果显著,能对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有利于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推广实践价值.

    作者:李锋;朱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7月科室收治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终得到确诊,手术前对患者先行腹部超声检查,然后对患者行经阴彩超检查,将腹部超声与经阴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结果:54例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囊性畸胎瘤、卵巢单纯囊肿及黏液性囊腺瘤,分别占:33.33%、24.07%及16.67%;经阴彩超检查确诊率为98.15%,高于腹部超声的92.59%(P<0.05).结论:将经阴彩超用于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效果理想,能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胜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准确性的分析

    目的:探究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7月,我院接收诊治的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17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关超声检查手段确诊的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收集全部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的临床诊断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7例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均为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经尸检结果显示均确诊为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全部胎儿的四腔心切面结果均表现正常;全部胎儿的流出道切面均可观测到两条大动脉,且两条大动脉呈平行方式排列;在三血管切面方面,可以观察到两条血管的病例数为15例,观察到三条血管存在排列异常情形的病例数为2例;全部胎儿的主动脉弓切面均可观测到程度不同的增大迹象.结论:在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运用产前B超诊断方式能够获得良好诊断结果,同时在诊断过程中,通过对多切面影像实施观察、分析,能够显著提升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的临床诊断准确度.

    作者:陈文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心脏彩超分析

    目的: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伴有左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心脏彩超分析.方法:以25名高血压左室肥厚伴有左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LAD、LVDd、E/Ea指标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等级越高其LAD、LVDd、E/Ea值越高,LVEF水平越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脏彩超相关指标来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有左心力衰竭的患者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吴习燕;王娇;翁定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对女性不孕症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中,应用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在本院诊断为不孕症80例女性患者的诊断治疗.对所有患者均应用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测的方法,主要观察患者输卵管的通畅性,子宫腔是否存在异常或者畸形情况,然后统计检测结果,对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造影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子宫异常18.75%,其中包括双角子宫2例,单角子宫3例,鞍状子宫5例,宫腔粘连2例,宫内充盈缺损3例.造影结果显示,34例为输卵管双侧通畅,10例为单侧通畅对侧炎症;12例为单侧通畅伴对侧梗阻,单侧炎症伴对侧梗阻9例,双侧炎症患者的人数为8例,剩余的7例为双侧梗阻.半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有25例顺利怀孕,占31.25%.结论:在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中,应用数字X射线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可在尽可能降低射线对女性生殖腺影响的基础上对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能够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其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白英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非增强螺旋CT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非增强螺旋C T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非增强螺旋CT扫描,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和扫描结果.结果:进行检查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正确诊断患者为48例,非增强螺旋CT扫描诊断急性阑尾炎符合率为96.0%.结论:非增强螺旋C T扫描具有重要的急性阑尾炎诊断价值,可对特殊位置阑尾炎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依据,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作者:曾敏;陈红;黄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使用64排螺旋C T脑血管成像(CTA)对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例烟雾病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CT平扫以及CTA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影像学表现:6例患者出现双侧颈动脉终末段闭塞,2例患者出现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发生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有10例患者在扫描后可发现不同部位出现出血病灶,其中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基底节出血6例.结论:在对烟雾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使用CTA可取得更佳的诊断效果,值得借鉴使用.

    作者:刘润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肝脏是人体当中的重要器官,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也是人体内大的消化腺,在肝脏进行糖的分解、糖原储存的过程当中,会对人体内的激素、维生素、脂肪等等物质进行代谢,调节人体内的血容量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同时产生热量,维持人类的运动和生活所需.另外,肝脏也是人类的疾病多发地带,患者患有各种由于肝脏机能造成障碍的疾病,导致患者出现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阻碍的情况不少,从发病机制以及形态学的角度,可以对肝脏的疾病种类进行分类,有利于对后续的治疗提供帮助.因此,采用良好的影像诊断技术就能够提高诊断的效率.本文根据肝脏的常见病变种类的影像诊断思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医生诊断肝脏疾病,更好的进行治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率以及诊断的效率.

    作者:王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进行超声诊断检查,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和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超声诊断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收治6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ARF者26例,CRF者34例.肾脏长度>100mm者29例,80~100m m者5例,<80m m者26例.超声声像图会随病情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肾脏的血流及变化情况,可对肾脏疾病及功能的临床判断有一定的优越性,准确、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依瑶;倪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分析

    目的:调研周围型小肺癌相关的CT征象.方法:选出2014年1月—2017年7月我院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106例,观察其相应的影像学表现与各类CT征象及病灶形状间的关联性.结果:分叶征占78.30%,血管穿过征占72.64%,毛刺征占65.09%,空泡与支气管气相占42.45%,胸膜凹陷征占33.02%,血管集束征占21.70%,晕征占14.15%.结论:血管穿过征、分叶征、毛刺征即周围型小肺癌相应的根本征象.

    作者:王勇;梁洁;刘坤贤;龚希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探究并比较对存在乳腺肿物的患者实施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开展诊断过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接收并给予乳腺肿瘤手术诊治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超声检查过程中分别给予患者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观察并比较经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检测后的检测结果,探究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在乳腺肿物的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全部96例乳腺肿物患者中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50例、46例,对患者应用普通超声检查发现其对乳腺癌的阳性预估值为71.7%,阴性预估值为76.3%,特异度为66.9%,敏感度为80.3%,准确性为73.2%.对患者应用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实施检查发现其对乳腺癌的阳性预估值为95.4%,阴性预估值为70.8%,特异度为97.2%,敏感度为61.9%,准确性为95.3%.普通超声检查技术的检查灵敏度相较于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提升趋势显著(P<0.05);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的检查特异度相较于普通超声检查技术,提升趋势显著(P<0.05).结论: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方面均有显著的应用价值,给予乳腺癌患者普通超声检查便可实现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有效诊断,且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同时可以在普通超声检查技术基础上辅助应用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以便提升诊断过程的特异度.

    作者:杨祖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胎儿肢体畸形产前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优生率.方法:选择产前B超检查1158例,根据出生或者引产的情况分析检查的结果.结果:超声诊断出畸形12例,漏诊3例,无误诊病例.畸形情况基本为四肢短小、马蹄内翻足、缺指(趾)、手姿势异常.其中孕20~24周以及25~29周的检出率高.结论:产前超声诊断是检查胎儿肢体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的减少缺陷胎儿的出生,对于提高优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邵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变中的磁敏感成像技术的应用探析

    脑血管病在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脑血管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的特点,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医疗设备迅速发展的当前,磁共振成像常规应用于临床,在诊断脑血管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SWI技术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采用完全流速补偿、三维、射频脉冲扰相、高分辨、梯度回波扫描等磁共振成像技术,突出强调出血液代谢产物中的顺磁性物质如脱氧血红蛋白等,对脑血管病特别是微小出血灶更加敏感.本文就SWI扫描方式及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探析.

    作者:刘宝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同感度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感度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胸部X线检查的18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各60例;其中A组为低感度检查、B组中感度检查、C组高感度检查.对三组人员分别进行S800、S400、S200数字化胸部X线摄影,保证三组患者其他参数相同;比较三组人员不同感度下图像质量评分.结果:A组、B组、C组三组人员DAP、曝光量比较(P<0.05),且单因素分析,三组体检者DAP、曝光量依次为,高感度组<中感度组<低感度组.经研究分析,A组、B组、C组三组体检者噪声、图像质量评分比较(P>0.05).结论:对体检者实施胸部X线摄影中,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感度控制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洪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MRI与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以下简称AP)病变在MRI各脉冲序列及CT的表现,比较各放射检查手段的不同.方法:AP住院患者40例,采用核磁检查的4种脉冲序列成像及CT成像.观察胰腺大小、形态、密度、信号改变,胰周有无渗出及范围,肾前筋膜有无增厚,有无急性液体积聚及假性囊肿.结果:MRCP原始像和3DMIP可准确评定渗出范围,与周围器官的关系;CT对组织的水肿、出血较为敏感,可判断病变组织是单纯的水肿,还是合并积液.结论:在本项研究实验中,MRI与CT对AP诊断结果相差不大,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MRI的作用优于CT.

    作者:郝丽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对比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应用效果

    目的:讨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实验组使用超声弹性成像进行诊断,对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相对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典型颅脑损伤患者22例CT表现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不典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T表现.方法:取材于近两年(2015—2017年)来我院治疗不典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数量为22例,查阅选取患者在我院的治疗资料,统计其中不典型颅脑损伤的类型、CT表现以及诊断结果.结果:CT表现分析结果显示不典型颅脑损伤的主要类型为少量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以及颅骨线样骨折等,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3例患者为颅骨线样骨折,所占比例为13.64%,7例患者为少量硬膜下血肿,所占比例为31.82%,4例患者为硬膜外血肿,所占比例为18.18%,脑挫伤患者数量为2例,所占比例为9.09%,3例患者为脑水肿,所占比例为13.64%,3例患者为硬膜下积液,所占比例为13.64%,本次检测中7例患者经过多次检查后方确诊,1例患者在首次诊断中被漏诊,再次接受CT检查被确诊,存在2例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并被确诊.结论:CT检查应用到不典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多次诊断或者使用MRI进行检查方能确诊,在CT检查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医师也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提高CT检查的准确性.

    作者:李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对早期肺癌的筛查

    目的:探究早期肺癌患者筛查中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的诊断效果与特点.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6年4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并诊断的病例3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方法对肺内发现的(细)小结节进行跟踪随访,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则选择应用X线检测.观察并分析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诊断筛查的效果与特点.结果:对照组抽取的研究对象通过X线诊断检出42例阳性,共132个结节性病灶,伴有结节钙化的占21.97%,通过手术整理恶性结节占2.27%,大小分别为12mm、16mm,并且包括肺部斑片状阴影与管壁狭窄增厚患者.研究组通过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技术筛查,结果显示,检出阳性患者73例,共有193个结节性病变,结节钙化占24.35%,通过手术证实恶性结节占2.59%,包括肺部斑片状阴影与管壁狭窄增厚患者.且在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比农村人群发病率较高,且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高.结论:针对早期肺癌患者筛查中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并能够明确其诱导因素,从而更好地避免肺癌的发生率.

    作者:张述平;李永立;邢增华;秦雁岭;李继刚;狄晓榕;王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早孕期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畸形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畸形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早孕期超声检查孕妇1120例,追踪其妊娠结局,并详细记录三尖瓣血流频谱、静脉导管血流频谱、鼻骨长度、颈项透明带厚度(NT);并观察胎儿胃泡、四肢、头颅、心脏等结构.依照父母意愿是否终止妊娠异常胎儿,对其余孕妇均进行超声检查中孕期,并追踪其妊娠结局.结果:(1)继续妊娠情况:经早孕期超声筛查后,本组1120例孕妇中46例因严重畸形胎儿选择终止妊娠;本组50例双胎孕妇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胎儿;(2)孕中期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本组1120例孕妇中,继续妊娠孕妇1074例,经孕中期超声检查显示60例(5.59%)出现胎儿异常,其中包括:心脏畸形15例,泌尿系统异常12例,面部异常9例,中枢神经异常8例,肢体异常7例,其余异常9例;(3)本组1120例孕妇接受孕早期超声检查显示:异常胎儿80例,检出率7.14%;经孕中期超声检查1074例孕妇显示,异常胎儿60例,检出率5.59%.孕中期超声检出率5.59%与孕早期检出率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1,P>0.05).结论:临床中对严重性、早发性异常胎儿早孕期进行超声检查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但早期超声诊断结果并不能取代中孕期超声诊断.

    作者:李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收的经常规处理仍旧无法止血的4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对使用介入治疗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后,40例患者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95.24%.另外2例患者经过放射介入治疗后出血虽然没有完全停止,但是比入院前出血量下降.结论: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以将放射介入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利;郭雪松;李红梅;王铁军;吴晨光;郑淑红;王玉红;陈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2011年2月—2017年4月就诊于本院的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同时模拟手术入路,术中根据模拟的手术入路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与常规动脉瘤夹闭术在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将3D-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比较3D-CTA检查准确率与漏诊、误诊的概率.结果:3D-CTA检查诊断准确率与DSA检查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6例3D-CTA检查模拟手术入路患者与同期行常规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预后情况比较,3D-CTA模拟手术组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对动脉瘤患者行3D-CTA检查诊断并积极开展手术治疗,能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治愈率,极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率,降低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贾永雄;张丽娟;周鑫川;杨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评价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椎体良性压缩骨折患者840例及椎体恶性压缩骨折患者60例,对其应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扫描后,进行表观弥散系数测量,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在弥散加权成像序列中均会出现高、等、低或混杂信号,检出率为100%;而良性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明显高于恶性病灶.结论: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不仅检出率高、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在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也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秦学元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临床患者4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患者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的487例重症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共计152例,感染发生率为31.21%.152例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株6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5株,所占比例高于革兰阳性菌(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显示,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存在明显耐药性,在今后的临床防控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郑太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综述)

    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因此,该类患者的生存期也相对较短;针对患者是否合并癌栓可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可以对患者的疾病分期情况和对应治疗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在临床治疗中,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方式较多,主要常见形式有: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就目前的临床治疗形式而言,以多学科治疗较为常见,也是主要的治疗趋势.

    作者:苗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