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516/R
  • 国内刊号:11-5516/R
  • 影响因子:0.45
  • 创刊:1993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黑龙江
  • 全年订价:69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2年省科技厅、省出版局、新语言文学委员会评为优秀期刊
  • 外科学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2014年2期文献
  • 整形外科技术在急诊外伤缝合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在急诊外伤的治疗中,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使外伤患者在功能和形态上得到大限度的恢复。方法:对我科765例各类急诊外伤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清创缝合、皮瓣转移或植皮术进行综合修复。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恢复快,创伤小,无明显功能及外形异常,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急诊外伤应用整形外科技术进行综合修复,使伤后功能和外观得到理想恢复,患者满意率高。

    作者:郭群;肖鸿;邱炜;刘垠;肖敏勤(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2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所有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陈旧组)各33例。同时选择同期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3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不稳定组、急性组、陈旧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间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组和陈旧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与其他2组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预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毕勇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52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观察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静脉注射负荷量胺碘酮150mg,然后续予1.0mg/min的负荷量静点以治疗,24小时后再续予0.5mg/min的治疗量静点以治疗,病情稳定或仅偶发室早时,停止静脉用药,续服胺碘酮片0.2日3次口服,1周后改为0.2日2次口服,再1周后改为0.2日1次口服,直至正常。对于疗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显效的有34例,有效的有13例,无效的有5例,显效率为65.4%,有效率为90.4%,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有2例,静脉炎的有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行为学观察

    目的: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1]。用L-dopa治疗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为进一步完善L-dopa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只成功建模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 L-dopa组和vehicle对照组),每组6只,L-dopa组和vehicle对照组分别以1、3、5、7、14天腹腔注射L-dopa和生理盐水,观察阿扑吗啡(Apomorphine, APO)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变化。结果:在行为学上, L-dopa组在治疗后2小时,APO诱导的旋转启动时间明显缩短,5天后逐渐延长;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实验组旋转圈数有增加的趋势,但治疗前后旋转圈数变化不明显。结论:腹腔注射L-dopa可改善APO诱导的大鼠旋转启动时间。

    作者:刘中海;郭兴春;金红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对胆囊结石患者实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40例胆囊结石患者,并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均比较少,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和对照组的55.0%,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和开腹手术相比,其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

    作者:周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金属烤瓷冠桥修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金属烤瓷冠桥修复方法在牙齿美容和修复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采用此方法为63例患者进行牙齿修复,共制作105个冠桥,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制作的修复体105个冠桥,98个获得成功,效果满意,成功率达到93.33%,有7个冠桥出现崩瓷、脱落、食物嵌塞。修复体颜色、外形不满意,重新制作。结论:金属烤瓷冠桥修复时严格考虑适应证,规范各项操作,注意各个细节,保证修复体的完美,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使用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秋野;魏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误诊为细菌性痢疾6例分析

    目的:对误诊为菌痢的6例病例的诊治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菌痢的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细菌性痢疾易与其他腹泻的疾病相混淆,如不加以注意,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结论:病人入院后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及时修正诊断和治疗方案,避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作者:孔娟;张云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9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近9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住院患者,并随机抽取同期单纯肺结核住院患者9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痰菌阳性率、排菌量、空洞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治疗后痰菌阴转速度慢、肺部病灶吸收慢、空洞闭合少、抗痨疗程长。2个月末痰检阴转率低于单纯肺结核,但5个月末痰检阴转率均为100.00%;2个月末X线病灶吸收率78.89%(71/90),5/6个月末X线病灶吸收率82.22%(74/90)。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两者相互有不利影响,但需适当延长疗程,只要严格控制血糖,早期、规则抗痨治疗到疗程结束,其疗效及与单纯肺结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控制血糖有利于肺结核的治疗。

    作者:潘家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T和X线在脊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总结分析CT与X线在脊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脊椎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X线检查,分析2种检查手段的诊断准确性。结果:CT扫描诊断准确率100.00%明显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88.33%,差异显著( P<0.05);CT扫描平均评分6.95±1.56分明显高于X线平均评分3.71±1.12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对脊椎损伤的诊断准确性及检出率均高于 X线诊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利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临床处理体会

    目的: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及相应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4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分娩方式。结果:46例产妇中行剖宫产手术患者41例,占比为89.13%;行阴道分娩5例,占比10.87%,所有患者均成功分娩。阴道分娩患者出血量显著低于剖宫产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恶露赤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剖宫产患者(P <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主要分娩方式是剖宫产,但并非所有产妇均需行剖宫产,对有阴道分娩指征且与试产条件相符产妇,应以阴道分娩为首选分娩方式,对阴道试产可行性及安全性加以观察,促使患者在分娩时所受痛苦大幅减少。

    作者:孔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上应用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33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痰热清+常规治疗组)67例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6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比较2组毛细支气管炎小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2.1%,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为2.6±1.1天、临床体征缓解平均时间为3.3±1.2天,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明显,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未0.0%,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用药基础上给予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能够显著增加治疗效果,同时不明显增加药物副作用,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高真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椎滑脱的不同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的不同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2008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20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组患者的腰椎JOA评分平均均明显提升,滑移率明显下降,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腰椎JOA评分的提高程度较大,平均滑移率较低,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椎滑脱的不同节段应与椎弓根钉内固定具一定的生物基础理论依据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忠远;黄凌云;安遵发;余义涛;张崇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硬化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临床2011年以来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腹水消失,门静脉宽度<12 mm以下,肝纤维化指标正常,显效率达85%。腹水消失或一半以上消失,肝功能1~3项没有恢复正常,有效率12%。结论:早期病例强调病因治疗和防治肝纤维化形成。失代偿期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和治疗并发症。

    作者:张颖;郭枫;吴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a-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联合应用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直肠给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种药物联合应用通过直肠给药治疗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治疗组,对照组40例服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比较2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直肠局部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比全身用药疗效更好、更快、更迅速,并能减少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且简便、安全、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惠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的各种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56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发病年龄在2~12岁多见,小年龄2岁2例。(2)发病时间,10月~次年3月份为多见,其他月份也可见。(3)主要诱因为感染,常见上呼吸道感染为50例。(4)56例中都存在皮肤紫癜,以双下肢常见,易反复出现。伴胃肠道症状者,以脐周腹痛为主,首发此症状易误诊,伴关节症状为30例。伴肾脏损害者,以血尿为主。结论: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腹痛、关节肿痛、血尿等症状的疾病。应早期诊断,尽早合理用药,减少误诊。

    作者:刘颖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德赛恩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德赛恩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均常规消毒清创,观察组外用德赛恩液体敷料,对照组外用磺胺嘧啶锌软膏,疗程均为28天,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7天和14天时的创面完全愈合率和疼痛评分,并观察2组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天、14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天、14天的创面愈合率则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德赛恩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能更有效减轻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治疗新诊断重症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治疗新诊断重症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入院诊治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A组(34例)、B(34例)。其中A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联合胰岛素泵﹙CSII﹚治疗,B组应用每天八次采集指血监测血糖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剂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血糖均得到一定的控制,但A组血糖控制水平更为理想,胰岛素总剂量、血糖达标时间、发生低血糖次数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够实时监测体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指导胰岛素泵进行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良好。

    作者:杨世敏;魏丽;赵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谈谈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82例,上述患者均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均麻醉成功后实施手术,其中颈丛麻醉或者联合局麻患者共21例,全身麻醉患者共61例。上述患者均采用地位小切口,其中切口长度3.5~5.0cm,平均切口为4.5cm。手术过程中保护后返神经,避免术后出现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结果:本组8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伤口均1期愈合。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4.5±1.3天;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低钙抽搐等临床症状。切口愈合后切口位置不容易发现,具有美容效果,切口周围没有肿胀发生,患者对手术切口情况较为满意。结论: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美容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彩超对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肾动脉血流参数的观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重度子痫前期妇女肾动脉血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40例重度子痫前期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组),观察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彩超检测下肾动脉血流相关参数变化情况,并以同期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肾动脉PSV、ED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PSV/EDV、AT及R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患者肾动脉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彩超相对客观地评估了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肾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了解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肾脏血供、患者病情监护及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怡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使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50例体会

    胺碘酮属3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苯呋喃类衍生物,高度脂溶性化合物,是唯一的没有逆频率依赖性的药物[1]。在我们早期毕业于医科院校的医生中,当时的教材并没有使用胺碘酮药物的相关论述。近10多年来,随着此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优势,临床使用疗效显著,从而迅速在各级医院普及使用了起来。相关的论文、报导和学术交流也多了,加之进修人员的学习和掌握使用尺度的把握,使得我们基层医院在使用胺碘酮这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面,逐步走上新的台阶和高度,也就有了我们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会对我国的医疗水平和信息更新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董安;姚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对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评价(附80例报告)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X线平片、螺旋CT对脊椎骨折病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0例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螺旋CT、MRI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80例椎体骨折病例均有脊椎曲度改变,X线平片、螺旋CT均能全部显示;对椎体骨折线、椎体骨折的显示,CT轴位图像结合MPR及3D重建、X线平片的显示率分别71%、31%、CT优于X线平片。结论:X线平片是急性脊椎骨折的基础检查方法;螺旋CT的横轴位、多平面重建及3 D的联合应用能明确损伤部位、程度,立体直观,有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周忠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治疗体会喻敬国

    目的:探索讨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以及有效防止措施。方法:分析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采用新处理方法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恢复较好患者10例,重残10例,死亡4例;对照组恢复较好患者2例,重残6例,死亡1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需排除迟发颅内血肿后采取控制降压、过度换气、脑室引流、切除额叶脑组织等综合措施,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非高血压自发脑内血肿病因非常复杂,早期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喻敬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1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期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对比单纯使用干扰素或单纯使用LEEP,干扰素联合LEEP及对照组对CINⅠ的疗效观察。方法:选自CINI患者221例。根据自愿选择原则分为4组,第1治疗组使用干扰素治疗55例,第2治疗组单纯使用LEEP治疗53例,第3治疗组使用干扰素+LEEP治疗56例,第4组为对照组57例。结果:使用辛复宁组治疗1组及3组有效率为71%及85%,与未使用辛复宁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对比,p<0.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CINⅠ的疗效中,治疗1组与对照组对比,p<0.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组与对照组对比,p<0.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组与对照组对比,p<0.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组与治疗1组对比,p<0.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组与治疗2组对比,p<0.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组与治疗2组对比,p>0.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能有效地治疗宫颈持续性 HPV感染,局部用药简单、方便、副反应少。对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LEEP治疗CINⅠ的疗效佳,优于单纯的LEEP或单纯的辛复宁治疗,而用辛复宁及LEEP,或用辛复宁加LEEP均比对照组疗效好。辛复宁栓剂联合LEEP治疗CIN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涛;李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的临床方法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8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参考组患者采用经膀胱部分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肿瘤切除率为100%,参考组患者膀胱肿瘤切除率为72.7%,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参考组,P<0.05,为期2~24个月随访内,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手术治疗较为彻底,值得推广。

    作者:张朝晖;东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首发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首发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0月在治疗于我院的77例首发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Q组(齐拉西酮治疗组)38例及A组(奥氮平治疗组)39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Q组总有效率84.2%,A组总有效率87.2%,2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Q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奥氮平及齐拉西酮治疗首发型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相似,奥氮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作者:刘晓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与分析

    目的:分析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急诊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AMS、LPS,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40例,AMS阳性39例, LPS阳性37例,二者均阳性37例(92.5%);对照组46例,AMS阳性9例,LPS阳性2例,二者均阳性2例(5%),P<0.01。结论:LPS和AMS联合检测可提高急性胰腺炎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率。

    作者:李时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参附注射液配合密集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和探讨进展期胃癌治疗过程中应用参附注射液配合密集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自2007年4月~2013年4月时间内,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84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患者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密集化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配合密集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统计和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比较分析得出,在改善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为90.48%(38/42),对照组患者为59.52%(25/42),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2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中,参附注射液配合密集化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改善率,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疗效显著的安全、理想的进展期胃癌治疗方法。

    作者:彭志霞;孟林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布鲁氏杆菌临床探讨

    布氏杆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状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目前有10多种家畜,野生动物,是布鲁氏杆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猪等,主要是羊致病力较强,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传染,易感高危人群,兽区,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进食未熟经污染的动物产品发病,死亡原因多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发热和明业有其它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亚急性期:发病在3~6个月内,凡有低热和其它症状,体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的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

    作者:梁鹏;郑伟;姜爱波;刘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比较

    目的: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30例接受单纯全麻,乙组32例接受硬膜外复合全麻,观察2组麻醉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P <0.05)。甲组插管时患者SBP、MAP、HR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 <0.05),乙组患者无明显波动,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接受治疗时,应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相对较小,术后可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皮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1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 CPFE)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诊断的CPFE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各12例的年龄、病史、吸烟史、症状、体征、X线、HRCT、血气分析、肺功能、肺动脉压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CPFE病程及吸烟史常更长,临床表现有两种疾病混合存在,HRCT有肺大疱和网状、结节影混合存在,常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合并弥散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则有所减轻,肺动脉高压更易发生,程度更重。结论:CPFE综合征时COPD和IPF的表现共存,但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琳;金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结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

    目的:探讨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结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采取传统经皮立体定向硬通道颅内钻孔外引流术,观察组45例行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结果: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处理能力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结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孟捷;闫斌;王猛;王涛杰;朱炎;徐宝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脑病血清TNF-α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病血清TNF-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和健康新生儿各73例,使其在各方面有可比性。测定2组新生儿的TNF-水平,并采用NBNA评价脑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NB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随着NBNA评分降低,TNF-水平逐渐升高,上述比较差异明显( P<0.05)。结论:通过测定血清TNF-水平,可以对新生儿脑病脑损伤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作者:丁秀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延期锁定钢板治疗严重Pilon骨折

    目的:总结采用延期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严重 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21例严重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9~62岁,平均41.3岁。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伤6例,扭伤2例,砸伤1例。骨折按Raedi、Allgower分型:II型13例,III型8例。其中开放骨折5例,Gustilo分型:II型3例,III型2例。于伤后10~14天行切开复位胫骨远端LCP治疗。结果: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2例因皮肤张力仍较高,延期2期缝合后愈合;2例开放性骨折伤口出现感染,予清创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及深部感染。踝关节功能参照Mazur等评价标准,评分为88.21±6.30分;获优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6%。结论:延期锁定钢板治疗Pilon骨折可有效减少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功能。

    作者:徐文强;徐火荣;黄文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厄贝沙坦预防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 ARB)类药物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尚未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厄贝沙坦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自2008年10月~2010年3月我院内科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年龄30~75岁,2型糖尿病病程<3年,应用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8.0mmol/L,HbA1c<7%,均无高血压病病史。排除急性炎症、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均告知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应用厄贝沙坦组(研究组)及未应用厄贝沙坦组(对照组)。研究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封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中期肺癌化疗和放疗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化疗和放疗在治疗早中期肺癌的优势、价值,以及2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方法:对380例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的早中期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化疗和放疗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病人1年和5年的存活率状况。结果:在380例早中期肺癌患者中,化疗组190人,1年后存活率51.50%,放疗组190人,1年后存活率为67.21%,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P值为0.012,说明放疗组1年存活率高于化疗组,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组190人,5年后存活率26.12%,放疗组190人,5年后存活率为12.36%,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P值为0.002,说明化疗组5年存活率高于放疗组,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早中期肺癌患者来说,早期放疗效果及1年后的存活率放疗优于化疗,而5年后的存活率化疗优于放疗,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潘春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产后出血预防中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顺产产妇11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采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观察组60例采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对比2组产妇产后血压、治疗效果、出血量与止血时间。结果:对比2组产妇术后各项指标,观察组出血量、止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 <0.05),2组产妇术后血压与血红蛋白数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预防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预防中,相较于缩宫素而言,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更为有效,可实现快速止血,具有安全、高效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杨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管内治疗在基底动脉瘤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基底动脉瘤中应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的对象为2005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77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治疗组)38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4.9%,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患者比例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计算P<0.05,差异明显。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血管内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同时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姜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肾结石的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

    老年患者由于一般身体条件较差,且常常合并其他疾病,因此在对结石的处理上比较棘手,一些开放性的手术常常不能耐受,因此在临床上选择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的手术方式是研究的重点。自腔镜手术开展至今技术已相对成熟,由于其出血量少,恢复快等特点适合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1~4]。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进行微创经皮镜取石术( MPCNL)治疗的50例老年肾结石患者,现将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齐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探析

    目的:分析探讨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患者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治疗,疗程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用PANSS和TESS评价其治疗效果和有无副作用。结果:经齐拉西酮治疗后的精神病患者治疗前后的 PANSS总分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阳性、阴性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的评分都比治疗前低( P<0.05)。结论:齐拉西酮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蒋燕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学龄前儿童Little区出血疗效比较

    目的:对学龄前Little区出血儿童采用不同局部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方法:将Little区出血学龄前儿童512例分成4组,分别给予硝酸银、微波、麻黄素进行局部治疗,并设组对照,对各组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麻黄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硝酸银组、微波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麻黄素局部治疗可作为学龄前儿童Little区出血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窦晓宁;任雪莲;杨燕燕;王华;秦胜民;徐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速涡轮钻法在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应用高速涡轮钻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患者190例,随机分为骨凿劈冠组和高速涡轮钻组各95例,分别采用骨凿劈冠法和高速涡轮钻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观察2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速涡轮钻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骨凿劈冠法(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骨凿劈冠法(P<0.05)。结论:高速涡轮钻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7例MRI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通过对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的分析,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经临床病理及放疗证实的7例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病例均进行了MRI常规平扫,4例进行增强扫描,2例加做1H~MRS。结果:7例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均为男性,病灶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H~MRS表现为Cho峰升高,NAA峰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影像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的分析,提高生殖细胞瘤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孙国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尿液分析法与显微镜手工法在尿常规检测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尿液分析法与显微镜手工法在尿常规检测中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患者200例,首先采用显微镜手工法进行尿常规检测,采用尿液分析法进行尿常规检测;后对比2组患者的检测情况。结果:尿液分析法阳性患者144例,阴性患者56例,假阳性0.95%;假阴性率为5%,显微镜手工尿液检测方法检查阳性患者120例,阴性患者80例,假阴性率为18%,假阳性率为8%,尿液分析法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显微镜手工方法;显微镜手工法检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高于尿液分析法,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分析法和显微镜手工法尿常规检测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检测手段,2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优点,可互补明显降低临床误诊、漏诊发生。

    作者:陈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ELISA检测抗-HBc和抗-HBe假阳性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导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抗-HBe与抗-HBc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方法:对应用ELISA法2次检出的156例抗-HBc阳性血清标本和144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TRFIA法)复检,ELISA法初检呈阳性,而TRFIA法复检呈阴性,则判断为假阳性。结果:对应用ELISA法2次检出的156例抗-HBc阳性血清标本和144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TRFIA复检检出抗-HBc阳性142例,抗-HBe阳性126例,以此判断,ELISA法检出假阳性率抗-HBc为8.97%,抗-HBe为12.50%。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ELISA检测抗-HBc和抗-HBe出现假阳性的因素有多种,对怀疑其为假阳性的血清标本应该采用 TRFIA法等检测方法重检。

    作者:蒿会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索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产后出血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440分娩孕妇中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其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出血量、原因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62.2%,胎盘因素占18.9%,软产道损伤占10.0%,凝血功能障碍占8.9%(8/90)。产后出血与既往流产史和妊娠合并症具有密切关系。结论: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为妊娠合并症、流产史等有关,主要发生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所以加强子宫收缩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作者:薛惠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末节指不同平面离断的再植方法

    我科按末节离断平面分类,不同平面选择不同方法,成功率高,我科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共对51例58指的末节指不同平面完全离断行再植术,成活57指,失败1指,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51例(58指),男35例(40指),女16例(18指),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2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5小时,1例1指为人咬伤,机器压伤40指,锐器切割伤13指,绞伤5指,均为末节完全离断。按离断平面分为3类,Ⅰ类为远侧指间关节平面至指甲半月(27指),Ⅱ类为甲半月平面至甲床中远段1/3交界平面(15指),Ⅲ类为甲床远段1/3以远离断(6指)。

    作者:胡湘元;黄文华;郭俊光;刘源;刘世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62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均应用乳腺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962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术后7~8天予以拆线,并未出现并发症,经6~18个月随访后未出现肿物复发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生存治疗明显提高,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乳腺区段切除术在对乳腺良性肿块疾病进行治疗时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刚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5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加常规保胎治疗,同期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仅于妊娠后给予常规保胎治疗,监测观察组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情况,比较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达86.0%,观察组封闭抗体转阳性患者妊娠成功率达81.4%,观察组封闭抗体仍为阴性患者妊娠成功率28.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50例患者妊娠成功率为74.0%,而对照组则为35.7%,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而封闭抗体的检测可以预测治疗后的效果。

    作者:王云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1例诊治分析

    目的: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发病率不高,但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特点,严重威胁产妇及其婴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早起诊断及治疗措施,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剖宫产后婴儿均存活,恢复出院。8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胎膜早破,保守治疗至孕35周剖宫产,1例经家属要求转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余6例均保胎成功并经阴道分娩,母婴均存活。结论: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虽然不很常见,但可以造成流产、早产、死产以及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升高,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应提高警惕,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误诊、漏诊,延误病情。

    作者:阿里木江·尤努斯;阿力木江·热杰普;郭仁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10例误诊分析

    目的:通过对近5年来我院的10例急性胰腺炎误诊病例分析,总结其中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急性胰腺炎误诊病例1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误诊疾病来分析误诊原因。结果:误诊为胃肠疾病5例、胆道疾病4例、尿路结石1例。结论:急性胰腺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轻重不一,早期诊断较困难,要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客观认真的分析辅助检查。

    作者:刘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曲美他嗪治疗147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47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组。 A组(曲美他嗪),B组(单硝酸异山梨脂)。观察曲美他嗪抗心绞痛的疗效、心电图的改变及副作用。结果:(1)抗心绞痛:显效率A组75.5%;B组73.4%,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心电图的改变:A组61.7%;B组36.7%,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副作用:A组1.0%;B组36.0%,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曲美他嗪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志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及意义

    目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1028例患者,对其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阳性者展开进一步鉴定与分析。结果:经统计,本组研究对象共筛查出不规则抗体阳性者23例,阳性率为2.24%;其中抗-cE所占比例高,其次为抗-cE+自身抗体、抗-E等。结论:在临床输血前展开相应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将提高输血安全,对溶血性输血反应可展开积极预防,值得关注。

    作者:侯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K-MB检测试剂的选择

    目的:比较2种试剂检测CK-MB的结果,并分析2种试剂对于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临床符合度,以选择适合本室的检测试剂。方法:使用Beckman Coulter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用2种不同试剂检测15份健康体检样本和5份确诊AMI病人标本,每份标本分别检测2次,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实验试剂平均%CK-MB为8.5%、灵敏度100%和特异性1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实验试剂能更好的满足临床要求,所以选择实验试剂作为本室CK-MB检测试剂。

    作者:刘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分类相似,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损伤性与非损伤性2大类。颅脑受伤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65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本组患者的年龄在17~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6岁,60岁以上患者42例,有吸烟史38例,起病前均无发热史。(2)临床表现。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之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起病很急,常骤然发病,并无先兆。追问患者起病前的症状常只有头痛、头昏,这可能是脑部原发病变的固有症状,不足以预告出血的发生。调查出血时患者的活动情况,发现只有1/3是正在从事某一特殊活动时发病的,如举重、弯腰、运动、发脾气、解大小便、咳嗽等。

    作者:赵黎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四联疗法治疗慢性小肠炎46例

    目的:观察和讨论补脾益肠丸、连蒲双清片、乳酸菌素片、艾司唑仑4联疗法治疗慢性小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慢性小肠炎患者予补脾益肠丸3次,每次6g,连服1个月;连蒲双清片3次,每次3片,连服半个月;乳酸菌素片3次,每次3片,连服1个月;艾司唑仑每晚1次,每次2mg,连服1周;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16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3%。结论:补脾益肠丸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连蒲双清片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乳酸菌素片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艾司唑仑抗焦虑,缓解精神紧张。4药联用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小肠炎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宏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透析水平,以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提高存活率。方法: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20例和非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43例,比较2组患者首次透析前的尿素氮、肌酐、透析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死亡原因、存活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存活3年组与3年内死亡组首次透析前肌酐、尿素氮,死亡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透析低血压、感染发生率、心功能不全等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3年和5年的存活率糖尿病肾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结论:通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时机的较好选择、并发症的防治,胰岛素的合理用药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存活率。

    作者:赵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保乳手术,参考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及5年内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拆线时间、术后积液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5年内生存率、复发率及转移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同样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创口小,恢复快,有助于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康复,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胫骨远端骨折中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胫骨远端骨折中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5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痊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和68%,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梁正强;张文俊;陈远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优56例,良22例,总优良率为93.9%。结论: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围术期的标准程序化有助于正确掌握及应用治疗技术,实现临床治疗的常规化,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水平。

    作者:李江平;王金财;梁锦辉;谭文进;马伟杰;何惠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治疗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时评估患者手术疗效,根据疗效评估分成优良组为对照组90例,中差组为观察组30例,对其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年龄、骨密度、BMI指数、合并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合并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坚持锻炼、服用钙剂、吸烟史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生育子女数与饮酒史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于治疗前就上述各项影响因素开展调查或检查,以全面掌握患者情况,为治疗提供预见性帮助。

    作者:陈廷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口服咪唑斯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口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 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采用咪唑斯汀缓释片口服联合NB~UVB照射;对照组45例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2组均外用曲咪新乳膏、炉甘石洗剂,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45例,痊愈率71.11%,有效率91.11%;对照组痊愈率51.16%,有效率69.77%,2组痊愈率相比x2=3.69,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有效率相比x2=6.43,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咪唑斯汀口服联合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锡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不同给药方式对强直性脊柱炎( AS)的疗效影响。方法:64例AS随机分成甲、乙2组,2组均给予依那西普皮下注射。甲组每周2次,25 mg/次;乙组每周1次,50 mg/次。连续注射12周。在治疗前、治疗1、6、12次和治疗后20天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结果:2组ASAS20和ASAS50改善情况有一定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那西普每周1次,50 mg/次的方案经济、方便。

    作者:冯要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与CYS-c、Hcy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CYS-c(胱抑素C)、Hcy(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4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的CYS-c、Hcy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Hcy23.31±1.72μmol/L,Cys-C1.34±0.3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Hcy、Cys-C水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Cys-C与Hcy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MI患者Cys-C及Hcy水平显著升高,检测Cys-C及Hcy水平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皮肤着色芽生菌病临床治疗分析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外源性暗色真菌侵入皮肤深部组织所引起的,以疣状增生、化脓、瘢痕性挛缩为特征的慢性深部真菌病。该病是由自然界一组腐生性真菌感染所致。病原菌一般通过外伤处侵入皮肤深部,经过一定的时间由菌丝相转成酵母相硬壁孢子,其孢壁的抗原性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形成慢性肉芽肿[1]。原发病灶的病原菌可通过淋巴管、组织间隙和自家接种的途径向远处播散,形成新病灶。

    作者:王立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6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 EM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多发性EMP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手术疗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月经量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1.54%低于对照组的10.77%,2组远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术治疗多发性EMP,疗效显著,可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需求优先选用。

    作者:苗阳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多排螺旋CT(64-MS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3例患者同时行64-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CAG)。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观察64-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率≥50%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临床中拟诊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0%、88.9%、87.1%,64-MSCT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83.3%、91.4%。结论: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使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进行检查效果显著,可以准确对冠心病的冠脉血管评价、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筛查、鉴别诊断的检查,患者可以接受无创性、费用低、快捷及效果显著检查,临床值得推广、优先采用。

    作者:张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外伤致急性肾衰39例临床体会

    本文报告了39例严重外伤致急性肾衰( ARF)的早期诊断与处理。腹膜透析15人,透析组病死率53.3%。创伤性休克是ARF的始动因素,早期诊治是预防ARF的关键。原发创伤是休克、感染和各器官功能损害的根源,处理是否及时合理,是病死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应用大剂量速尿(高量可达每天1000 mg)联合多巴胺取得了较好疗效。严格掌握腹膜透析的无菌操作,避免腹腔继发感染。

    作者:铁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侧直切口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

    目的:探讨腰侧直切口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疗效。方法:回顾38例肾盂输尿管结石的手术,采用腰侧直切口入路,结石分别位于肾外型肾盂、输尿管上段( L2下缘~L5上缘)内,结石有单发,也有多发。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石,无残留。术后恢复快,无后遗症。结论开放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仍是较常用的方法,腰侧直切口系通过肌间隙解剖入路,创伤小、恢复快、直接、简便且后遗症少、易掌握,特别适合基层或设备条件较差的医院应用。

    作者:罗发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64排螺旋CT结果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结果与冠脉造影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对比两者检测结果。结果:将冠脉造影结果作为检测金标准,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9%、81%、67%、95%。结论: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均能够有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准确性,且CT检查具有无创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交流板在重症构音障碍患者的应用

    目的:观察交流板在重症构音障碍患者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重症构音障碍95例,分应用组49例,观察组46例,进行对照观察,对患者在情绪、行为、需求应知、交流量和满意率方面进行评估。结果:从2组患者的心理、交流结果对比来看,应用组患者的焦虑烦躁、抵触行为明显降低,需求应知和交流量明显提高,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有明显差异(P<0.05),而从满意率对比来看,应用组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流板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交流欲望,减少了交流障碍,从而达到了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的目的,值得提倡和推广。

    作者:王娟;周富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诊断方式对乳腺肿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与X线钼靶两种临床诊断试在乳腺肿块性质诊断过程中的优势、价值,以及2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方法:对118例经手术或穿刺明确病理诊断的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2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超声与X线钼靶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118例乳腺肿块性质中,有38例增生性结节患者,超声与X线钼靶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56.72%,47.23,经T检验,P值为0.08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26例乳腺囊肿患者,超声与X线钼靶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73.69%,经T检验,P值为0.00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纤维腺瘤,超声与X线钼靶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3.68%,71.09%,经T检验,P值为0.00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8例乳腺癌患者是,超声与X线钼靶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0.39%,72.26%,经T检验,P值为0.12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与X线钼靶诊断乳腺肿块时常用的检查方法,在鉴别肿块性质时,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然而,相对于良性肿块的诊断,超声更敏感;对于不典型肿块和乳腺癌,建议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诊断的准确率会更高。

    作者:李淑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老年胆结石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老年胆结石的外科手术联合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7月进行治疗的84例老年胆结石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32例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实施外科手术联合胆结石片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为98.1%,对照组为81.3%,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结合药物治疗老年胆结石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蔡仕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医药微创治疗Gart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85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平乐郭氏手法复位经皮钢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结果:随访6~12个月,本组185例,优171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7.83%。结论:内服、外用中药配合平乐郭氏手法复位微创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方法简单的优势。

    作者:张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手指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手指末节断指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手指末节断指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断指再植手术。结果:手指末节断指再植132指,成活100指,坏死20指,局部感染12指,术后断指再植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指末节断指再植可以恢复患者手指伤处的功能与外观。

    作者:项飞;潘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

    目的:探讨影响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服药情况调查表,了解其一般情况及服药依从性,按患者是否规则服药,分成规律服药组与不规则服药组。结果:2组患者的病程、家族史、主要症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影响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有家庭环境、药物不良反应、性功能下降、文化程度及职业。应从优化社区及家庭康复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强化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干预。

    作者:杨安军;杨九州;李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肠套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A组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和B组基础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各30例,观察麻醉前后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程度及术中牵拉反应、术后呕吐。结果:在T0时刻,A组和B组患儿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刻, A组患儿的MAP和HR未有明显变动,而B组患儿的MAP和HR显著升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肢体活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A组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对小儿肠套叠手术麻醉的应用价值较大。

    作者:张瑞权;陈祖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8例。随访全部病例并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经1年6个月~2年6个月随访,优良率88%。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冰;周勇宝;谢明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9例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体会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急症之一,临床中常又被称为脑卒中、中风、脑血管意外。因其发病急且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由此当患者发病在入院前,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一步创造条件,以此降低致残致死率[1]。临床常见的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2]。在我国,脑血管意外每年发病率约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幸存者70%以上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3],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减少或减轻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4]。

    作者:英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

    脑梗死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急性期处理尤为重要[1]。近年来,我院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采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50例患者骨折均为1期愈合,且无钢板折断、对线不良及骨间膜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SS判定标准,优24例,良21例,中5例,无差例,优良率达90.0%。结论:应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终止疤痕子宫中期妊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疤痕子宫中期妊娠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46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6例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引产,对照组20例单用羊膜腔内利凡诺注射引产。结果:观察2组宫缩发动时间,胎儿娩出时间,胎盘娩出情况,产后出血量,软产道损伤及引产成功率,清宫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剖宫产中期妊娠引产临产效果显著,方法安全,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减少软产道损伤,可提高引产成功率。

    作者:曾秀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颅脑半卵圆区微梗死并发糖尿病分析研究

    目的:通过统计半卵圆区微梗死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探讨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常规CT检查中检出148例半卵圆区及基底核区微梗死患者,并检测血糖血脂血压。结果:糖尿病患者易患半卵圆区及基底核区微梗死。结论:微梗死与血液粘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有关,本结果对及时发现隐匿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肖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脊髓灰质炎临床治疗与防治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粪便及咽部分泌物传播,主要侵犯脊髓前角,感染后绝大多数无症状,有临床表现者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弛缓性肢体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1]。因多感染5岁以下小儿,故称为“小儿麻痹症”。

    作者:芦春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应用阿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对照组32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与对照组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情况,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性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老年绞窄性肠梗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绞窄性肠梗阻者仅12例(40%),且多数已肠坏死。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治愈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7%。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衰竭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结论: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复杂严重,早期诊断较困难,死亡率高,应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李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疗法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间疗效的差异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2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作者:张金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和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年龄、肥胖及手术时间等原因有关,经过有效治疗后本组30例患者均1期愈合,无继发感染患者。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原因复杂,术前对伴发基础疾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护理,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切口的牵拉和挤压,术后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发生后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刘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女阴血肿84例分析

    女阴血肿,手术关键是止血,手术原则是清除血块,缝扎止血后关闭死腔,抗休克治疗同时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女阴血肿系指会阴部、大小阴唇、阴道壁等部位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肿,是妇产科急诊之一[1]。本院自2006年8月~2013年8月共诊治病人84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1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16例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采用切开复位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韧带修复术治疗,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分及效果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4~21天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患者恢复工作时间为术后2~4个月,平均3个月;患者取出钢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及再脱位现象。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优13例(81.25%),良2例(12.5%),差1例(6.25%),优良率为93.75%。结论: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可较早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铎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胰岛素或者降血糖药物治疗,同时采用9HRE方案治疗肺结核,定期检测患者血糖,每月摄胸片并检查肝肾功能,采用痰涂片对结核菌进行检查。结果:68例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占82.9%。强化治疗后,痰菌转阴患者56例,占68.3%,同时空洞缩小或者闭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5.4%,治疗失败6例,病情进展4例,死亡2例。结论: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时要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严格控制,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作者:刘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8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治疗价值,为临床选择手术方式的提供建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科在2012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81例(腹腔镜手术)和对照组79例(开腹手术),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6.3±7.4分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2.5±13.6ml,术后排气时间20.9±7.36小时,术后住院时间4.5±1.5天,1年内妊娠率64.2%,与对照组计较,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术后妊娠率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汤素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科治疗分析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腔内血流由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层,动脉中层与外膜分离,形成假腔。其病理基础是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的退行性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可引起夹层破裂、心脏压塞、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其病因复杂,包括高血压、遗传因素、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如主动脉二叶畸形,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发育不全等、动脉粥样硬化、外伤与医源性损伤及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等。 DeBakey等按病理解剖及主动脉造影,主要是内膜撕裂部位,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Ⅰ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至腹主动脉;Ⅱ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限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Ⅲ型内膜撕裂口位于降主动脉,沿主动脉向远端扩展。 Stanford 法则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型,即DeBakey的Ⅰ型和Ⅱ型,约占全部病例的2/3;B 型,即De-Bakey的Ⅲ型,约占1/3,此种分类简单方便,临床常用,具有实际意义。Ⅰ、Ⅱ型者的发病年龄较轻,以马凡综合征所致的囊性中层退行性变常见,Ⅲ型的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高血压。

    作者:张亚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以提高自身治疗水平。方法:对2006年7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32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给予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1周后颅内感染基本治愈,未发生脑疝等;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结论: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启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2例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64例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应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对患者的创伤及各方面影响更小,便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许海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应用中所产生严重并发症的临床探讨

    目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的研究。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接收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他们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研究和回顾性分析,共取得病例1000例。结果:根据病例研究结果显示,出血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中为严重的并发症。与附件手术相比,子宫全切除术的中转开腹率明显升高,P<0.01,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中转开腹率也升高,P<0.05。结论:依照手术类型、手术的难易度以及患者过往手术史、医生水平等相关因素,决定了妇科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在手术和护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有针对的预防,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罗胜田;刘锦辉;李伯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纤维蛋白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溶栓后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入选52例发病12小时以内的并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后,根据冠脉是否再通分为再通组和未通组,分别统计并比较2组间的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脉再通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要高于溶栓后冠脉未通组(3.31±1.21 VS2.42±0.83);血清纤维蛋白原≥3g/L组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高于血清纤维蛋白原<3g/L组冠脉再通率。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者,其接受药物溶栓后冠脉再通可能更大。

    作者:满伟;满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肛裂切除术对肛裂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改良肛裂切除术对肛裂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80例肛裂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传统肛裂切除术(对照组)与改良纵切横缝术(观察组)预后进行比较,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可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降低肛门张力,创造肛门功能恢复条件,减少术后并发症率,保障预后。

    作者:周朝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体会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糖尿病足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降糖、降脂、创面处理等基础治疗外,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溃疡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结合西医基础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足溃疡,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安全可靠。

    作者:刘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80例,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子宫腺肌病30例,均进行超声诊断与联合治疗。结果:二维超声显示2组内膜都呈现均匀性增厚,病灶与周围肌层没有界限,内部不均匀性回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动脉血流RI值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患者(P<0.05)。所有患者都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彩色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有很好的效果,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能取得很好的预后。

    作者:闵庆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尼莫地平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有文献报告,联合使用小剂量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其协同作用不仅可增加降压效果,而且可使2种药物的用量减少,副作用降低[1]。作者对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尼莫地平与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李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动静脉瘘的准确率为92.15%,25例动静脉瘘发生血栓2例,瘘管血管旁软组织血肿1例,静脉瘤样扩张1例,21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动静脉瘘患者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和术后血管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卓;申志扬(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依那普利加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25例

    临床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首选洋地黄制剂。但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特别是特大心脏者,易发生洋地黄中毒,且长期应用使心肌β受体密度下降,心肌储备能力下降。为了提高心肌β受体密度,恢复心肌储备力,试用依那普利加美托洛尔口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病人。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光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CT引导下对15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盘内、椎旁及突出物内注射臭氧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效98例,有效31例,一般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3.2%,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超声用于诊断脂肪肝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用于诊断脂肪肝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63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其超声诊断检查结果。结果:63例脂肪肝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其中,39例轻度脂肪肝,14例中度脂肪肝,10例重度脂肪肝。结论:脂肪肝特异性不明显,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将超声用于诊断脂肪肝中,创伤小、特异性强、重复性号,效率高,对及早诊断和治疗脂肪肝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晓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的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的水平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A组,选取同期进行检查的82例健康人员作为B组,检测2组人员血清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白介素中的IL-18及IL-6的水平,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患者的CK、CK-MB、IL-18及IL-6的水平明显较B组高,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的水平能够明显表现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疾病病变程度,并对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判断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瑞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结核患者的治疗分析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近年,西方国家由于 HIV 感染率增高,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使本病有所增加,我国也有这种趋势。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

    作者:程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9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主要症状和体征、出血部位、治疗、转归,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轻致残率和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引起脑出血高发年龄在45~67岁,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结论:高血压是脑出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对防治脑出血至关重要,只有控制高血压,才能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

    作者:龚继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探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在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关系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按诊断标准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患者及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各30名进行膝关节MRI检测,采用T1ρ-MRI定量分析技术分析3者关节软骨的变化,同时对上述患者的关节液进行蛋白多糖含量( PG)、腰2~4椎体( L2~4)、骨密度( BMD)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3组患者的相关关系性。结果:T1ρ值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呈显著相关(r=0.487,P<0.001);与骨质疏松症严重度呈相关(r=0.302,P<0.001);与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呈显著相关(r=0.461,P<0.001)。按ISOA分级:PG在3组疾病轻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重度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差异(P>0.05)。结论:T1ρ弛豫时间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密切相关,T1ρ成像可以作为客观、敏感地检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有效手段。并显示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

    作者:林锦乐;李毅;林石荣;林少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行院前急救患者40例(院前组)和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患者36例(入院组)的疗效和死亡率。结果:2组在好转(x2=4.21)、死亡(x2=4.9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比入院组的好转率高,且死亡率低。结论:院前急救对于抢救脑出血患者非常重要,及时对症治疗,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作者:程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烟雾病患者的剖宫产手术的麻醉

    目的:总结烟雾病患者的剖宫产手术的麻醉经验,提高麻醉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8月~2013年1月在我院产科剖宫产的5例烟雾病产妇,选择L2~3,Ⅱ组选择L3~4行硬膜外穿刺进行麻醉。结果:5例产妇经过麻醉,肌松满意度极好3例,满意1例,差1例,总满意度为80.0%,镇痛满意度极好4例,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100.0%,Apgar评分1分钟评分为9.3±0.8分,5分钟评分为9.7±0.5分,T ( min)为14.2±4.8分。本组发生低血压1例,占20.0%,恶心呕吐1例,占20.0%。结论:L2~3腰硬联合麻醉烟雾病剖宫产效果好,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郭文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多西紫杉醇+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化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联合顺铂30 mg/m2,第1~3天静脉滴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果:3组总有效率( CR+PR)分别为,非小细胞肺癌为49.5%;其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轻度胃肠道反应,脱发、面色潮红、乏力、肌痛等。结论:国产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满意,且毒性可耐受,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陈世超;张军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间于我院治疗的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共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1例(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对照组75例(应用开腹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4±5.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7±2.2天,未发生切口感染,手术治疗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蒂扭转安全性高,恢复快,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

    作者:高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通气模式对ARDS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2种不同通气模式在ARD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SIMV(VC)+PSV+高PEEP 模式组)和B组(BIPAP组)。将2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的呼吸,心率,PaO2, PaCO2,PaO2/FiO2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24小时的PaO2,PaCO2,PaO2/FiO2,心率,呼吸改善幅度均大于B组, 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SIMV( VC)+PSV+高PEEP模式在ARDS机械通气中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综合优势明显。

    作者:张军武;陈世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组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促红素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常规造血原料补充的前提下,应用重组促红素3000 IU每周3次皮下注射的方法。结果:经过4个月治疗,108例肾性贫血患者,贫血得到纠正,总要效率100﹪。血红蛋白达11~12.3g/dl 62例占57.4﹪,血红蛋白10.3~10.9g/dl 44例占42.6﹪。血红蛋白9.6~9.8g/dl 2例占1.9﹪。结论:重组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确切,可以安全有效地提高Hb至靶目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红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测一氧化碳( CO)中毒病人早期血清心肌酶与心电图变化,判断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4例急性CO中毒患者治疗过程中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急性CO中毒患者心肌酶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不同程度CO中毒者血清心肌酶检测差异非常显著( P <0.01),中毒程度越重血清心肌酶越高。结论:CO中毒病人早期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通过观察CO中毒患者心肌酶与心电图改变有助于了解心肌损害程度及损伤是否继续存在,对指导制定抢救措施意义重大,并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观察指标,为判断疗效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组)和B组(对照组)2组各30例。 A组:局部浸润麻醉静脉给予芬太尼2mg/kg,继而静注丙泊酚2mg/kg。 B组:局部浸润麻醉后静脉给予芬太尼2mg/kg继而静注安主0.2mg/kg。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SBP、HR、RR、SPO2、BIS变化:及2组体动情况及镇痛效果比较。结果:2组术中SBP、HR、RR、SPO2、BIS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2组体动及镇痛效果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应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痛舒适手术顺利。

    作者:黄立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疟疾的临床治疗及预防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肿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1]。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作者:井立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目的:探讨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可行性。方法:自2004年1月~2009年8月收治8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行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从深至浅依次修复冠突骨折、前方关节囊、桡骨小头骨折、内外侧韧带及伸肌总腱起点。结果:术后随防6个月~5年,无骨折不愈合病例,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5%。结论: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是一种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较好入路选择。

    作者:林国叶;刘航涛;黄玉栋;龚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T与MRI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比较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主动脉夹层( ADA)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36例ADA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MRI分别进行检测,对比起影像学征象结果。结果:136例患者中有I型52例,Ⅱ型18例,Ⅲ型66例,CT、MRI检测率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MRI在对主动脉夹层检测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准确率较高,且能对其正确分型,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5例腹痛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分析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以腹痛为临床表现的AMI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心电图表现均为ST段抬高型,梗死部位以下壁为主,下壁合并正后壁或右室次之。结论:临床上遇有40岁以上原因不明的腹痛患者,应警惕AMI的可能性,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时行18导联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

    作者:刘云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计划生育手术致子宫穿孔的防治措施

    目的:研究分析计划生育手术致子宫穿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24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资料,针对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子宫穿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分析其防治措施。结果:所选取的24例患者中,均痊愈出院。结论:妇科计划生育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子宫穿孔,操作者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具备高度责任心,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过程,做好穿孔治疗工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刘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采取措施

    目的:探讨和分析应用抗生素不良反应观察及采取措施。方法:针对我科2008年12月1日~2012年12月1日患者术后感染使用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痰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输血、不合理用药是产生耐药菌及二重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为减少和避免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输血,减少手术耗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熟练掌握用药安全常识。

    作者:周方红;赵凤华;陈芳;魏凤梅;孙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观察其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监测β-HCG下降情况,定期复查阴超,监测附件包块大小变化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62例患者中56例治愈,失败6例,治愈率90%。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疗效可靠,服用安全方便,值得我们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贺雪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复发性脑膜瘤17例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17例复发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再次手术治疗,SimpsonⅠ级手术2例,Ⅱ级9例,Ⅲ级3例,Ⅳ级3例,10例术后伽玛刀辅助治疗,术后1~3个月16例患者生活基本恢复正常,1例偏瘫患者较前好转;出院随访8个月~5年,1例偏瘫患者生活恢复自理,1例WHOⅢ级患者术后19个月死亡,15例患者生活正常。结论:复发性脑膜瘤应注重术后复发可能的评估,对复发危险性较高者在避免手术并发症同时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后辅以立体定位放疗,加强随访,对复发脑膜瘤的预防及早期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云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80例慢性咽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内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发生于成年人。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学“喉痹”范畴,包括“虚火喉痹”、“阳虚喉痹”、“帘珠喉痹”等。

    作者:冯祖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硝苯地平缓释片以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7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2种,A组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共35例患者;B组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共35例患者,对治疗后的成本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有效14例,显效19例,有效率为94.3%,平均成本为45.9元,2组的疗效统计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成本要低于B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从经济上来说成本更低。

    作者:魏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析标本采血量对出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标本不同的采血量对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健康体检人员4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血量1.8 ml作为标准血样,测试组1采血量小于1.8ml,测试组2采血量大于1.8ml。结果:测试组1与标准血样相比PT、APTT时间明显延长,测试组2与标准血样相比PT、APTT时间明显缩短,组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验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避免错误结果误导临床医生的治疗与判断,把质量工作和医疗安全放到重要位置。

    作者:石忠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经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5分(5~10分),术后平均为12.8分(7~15分);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8.59%(14.9%~81.6%);末次随访时JOA平均改善率为60.25%(17.94%~84.7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有效手段。

    作者:赵爱彬;张勇;李智;吕晓峰;任静;朱明雨;朱庭标;刘峰;顾浩;张金鹏;范永红;宋家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18例小儿手足口病病例监测分析

    目的:监测分析218例手足口病( HFMD)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2010年接到本县县医院报告的218例HFMD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危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男女比例1.45:1,发病年龄1~3岁居多(占61.0%),春夏季高发(占60.6%),生活环境农村高于城市(分别占56.0%、44.0%);临床特征:发热患者占54.6%,皮肤粘膜损害占99.1%,并发症发生率31.2%;危重程度及转归:危重23例(占10.6%)、其中死亡18例(占78.3%),重型49例(占22.5%)、其中死亡8例(占16.3%)。结论:本县HFMD发病符合HFMD流行的一般规律,以春夏季节1~3岁农村散居男孩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普遍较重,并发症多,重型及危重型死亡率高,值得重视。对于高发人群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张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持续肺高压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持续肺高压( PPHN)是指生后由于肺血管阻力的持续增加和肺动脉压力的增高而产生的一种状态。当肺循环压力超过体循环压力时,大量血液通过开放的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产生右房向左房、肺动脉向胸主动脉的右向左分流。临床表现为严重低氧血症和发绀。 PPHN发生率约为活产儿的1/1400。

    作者:彭海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复杂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策略及疗效评价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手术策略以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70例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4例患者行切开复位治疗,16例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与骨外固定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20个月的随访,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骨折复位放射学来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适当的评分。骨折放射学评分中,2例患者的结果为差,18例患者的结果为良,50例患者的结果为优;参照Mazur (1979)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结果中有4例患者为差,10例患者为可,32例患者为良,24例患者为优,其优良率为80%。结论:在对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有限内固定与骨外固定器相结合,及有限内固定与较为坚固的内固定相结合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软组织条件、骨折类型来对佳的固定方式进行选择,同时还必须强化早期功能锻炼,以便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志业;石颖;毕永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治疗方式在腹外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措施在腹外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急诊收治的腹外伤患者共150例,上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脏器损伤。上述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主要实施非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结果:2组患者均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积极恰当的施救,具体治疗效果如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97例,3例患者死亡,其中失血性休克1例,感染性休克例,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中41例患者治愈,其余9例患者中,3例合并颅脑损伤脑疝死亡,2例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感染性休克。观察组治愈率为97.0%,对照组治愈率为82.0%。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腹外伤救治中的有效治疗措施,但要根据患者具体伤情和病情,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后踝骨折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围术期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钢板内固定技术对患有后踝骨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王亚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钩针结扎术联合七叶皂甙钠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和评价钩针结扎术联合七叶皂甙钠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钩针结扎术、术后早期静滴七叶皂甙钠,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0例(共48条患肢)结合物理检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对比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30例(48条患肢)术后显示,本手术方法创伤小,伤口少且小,瘢痕小,美观,目前无复发率。该术式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缩短,疗效理想。结论:钩针结扎术联合七叶皂甙钠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作者:郭守强;张喜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9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8例首次AMI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 CAG)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比较分析2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39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1例,占心肌梗死患者的7.79%。2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的AMI患者在少于40岁的比例(65.4%对41.3%p<0.05)、吸烟(74.2%对39.9%p<0.05)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AMI患者心功能较好,在年轻人及吸烟者相对多见,常伴有诱发因素。

    作者:周广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5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大剂量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26例(应用利多卡因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5%,死亡率为7.7%,对照组总有效率65.4%,死亡率为23.1%。经统计学分析,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剂量胺碘酮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早晚餐前30分钟口服,莫沙必利5 mg,3次/d口服。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早、晚餐前30分钟口服。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明显,值得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作者:贾淑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至中间综合征、喉头水肿的诊治体会

    目的:对导致中间综合征及喉头水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治疗时机,拔管及撤机时间的把握。方法:对急诊科抢救治疗100余例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出现中间综合征及喉头水肿10例患者的诊治体会进行经验总结。结果:通过对10例中间综合征及喉头水肿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总结经验,从而制定了有效的抢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进行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中毒患者,把握好拔管和撤机时机,大大地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和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远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胎儿脐带绕颈脐动脉S/D值与新生儿评分关系的观察分析

    目的:对脐带绕颈脐动脉S/D值与新生儿评分关系的观察分析。方法:通过对118例足月头位单胎脐带绕颈的孕妇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脐动脉S/D值与产后新生儿评分关系的观察分析。结果:观察发现脐动脉S/D值≥3组产后新生儿评分明显小于脐动脉S/D值<3组。结论:脐带绕颈胎儿测定脐动脉S/D值对其预测产后的重要性。

    作者:张俊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患者术后在恢复室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不同科室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Ⅰ~Ⅱ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麻醉吸附器,对照组不应用麻醉吸附器,对2组患者异氟醚达标时间以及苏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异氟醚达标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且可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连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6例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对16例(16个膝)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近期术后疗效。结果:随访显示,所有患者骨折都临床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49分提高到9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T-1000测定优15例(93.8%),良1例(6.2%),差0例(0%),平均移动度1.2±0.2mm;复查X线片或CT片示,所有患者骨折线均消失,达到骨性愈合,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松脱、断裂。结论:应用关节镜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恢复快,膝关节稳定性好,近期临床疗效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作者:高锋;乔巨峰;汤奇;高飞;李铭章;杨海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DR与CT检查闭合性胸部创伤分析

    目的:探讨DR与CT检查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42例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给予患者DR摄片及CT扫描,对其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DR摄片像相比,CT扫描在肺挫伤、撕裂伤等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P<0.05)。结论: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患者DR摄像及CT扫描联合检查,有利于提高闭合性胸部创伤的诊断率。

    作者:李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种冠状动脉介入路径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13例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A组(经桡动脉组)107例,B组(经股动脉组)106例,术后观察2组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A组生活自理时间(h):17.0±3.1,住院时间(d):5.0±2.1,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有3例(2.8%),皮下淤血及血肿的有8例(7.5%),尿潴留的有0例(0.00%),术后低血压的有4例(3.7%),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良好,具备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5例危重患者纤支镜辅助经皮气管切开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DT)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5例危重患者行PDT,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PDT手术成功率100%。本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直视下PDT方法简便快捷,定位准确,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

    作者:张宇;郭庆章;唐峰;邢立举;翟秀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院前急救中的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

    目的:对院前急救中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1年4月~2013年6月行院前急救患者15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气道管理、呼吸支持方法。结果:158例患者均行院前急救,其中23例在侧转头部并对口腔异物加以清除后呼吸充分、规律,50例由于呼吸微弱或呼吸骤停给予气管插管,24例患者进行口咽部通气管放置,其中18例由于呼吸慢、浅给予透明面罩气囊呼吸辅助。所有患者发绀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在现场急救后均顺利转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在院前急救中展开合理、阶梯性气道管理,给予患者有效、及时呼吸支持,可大幅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与生存率。

    作者:杨云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联合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阻滞整个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递,达到阻滞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传导,减少有害刺激传入导致的痛觉过敏和脊髓后角细胞受体改变的一种疼痛治疗方法[1]。氟比洛芬酯其化学名为丙酸-1-2-酰氧基乙酯,为氟比洛芬的前体药物。是通过静脉给药的非甾体靶向镇痛药,用于手术后及各种癌症的镇痛。本实验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多器官联合手术( CLS)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王辉;崇复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异甘草酸镁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保肝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在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中的保肝作用。方法:将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仅给予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150mg/d)行保肝治疗,连续用药14d。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但在复常天数上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无变化,TACE结束后第3天、7天对照组总胆红素均显著高于治疗组( P <0.01),TACE结束后第14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治疗组( P <0.05);TACE结束后第3天、7天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组明升高( P <0.01), TACE结束后第14天降至正常;对照组白蛋白与治疗组比较:TACE结束后第7天开始明显下降( P <0.05), TA-CE结束后第14天有所回升,但未至正常水平( P <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可以防止正常肝细胞损害,保护肝功能,增强患者对栓塞化疗的耐受性。

    作者:孙正令;武倩;王焕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

    目的:研究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使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为16~65岁,平均年龄38.3岁。按照Denis分型,1型4例,2型14例,3型3例,术中,在双侧沿髂脊外缘的髂后上嵴做一3~5 cm长的弧形切口,然后将钢板通过皮下通道从切口一端植入到达对侧。结果: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3 cm、45.2分钟和160.8 ml。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3个月,平均16.3个月。没有发现切口感染、术中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不愈合或明显的下肢长度不均等。根据Majeed评分系统,功能恢复情况中:优为6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瑞江;李路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直接与常规药敏实验在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针对直接与常规药敏试验对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0年9月期间采集的300例阳性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展开直接药物敏感试验与常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2种检测结果的细菌鉴定结果以及药物敏感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经过检验,直接细菌鉴定法与常规细菌鉴定法的一致性为87.9%。2种检测方式的敏感度、药物耐药以及中毒(度)敏感的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直接与常规药物敏感试验能够快速的确定的病原菌以及药物敏感结果,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提升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犹真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术前诊断叶状肿瘤对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诊断叶状肿瘤对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对比分析经钼靶拍片怀疑为乳腺叶状肿瘤的13例病例的手术结果,主要分析术前诊断叶状肿瘤的重要性。结果:13例经数字化乳腺钼靶片怀疑乳腺叶状肿瘤的病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的为8例,诊断率为61.5%(8/13),误诊率为38.5%(5/13),误诊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纤维腺瘤4例,乳腺癌1例。结论:对病变认识不够、临床触诊、问诊不够仔细,乳腺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在数字化钼靶片上诊断和鉴别困难时造成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影像诊断医师应熟练掌握乳腺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紧密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不断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提示临床手术医师和病理诊断医师做好鉴别诊断,保证手术方式准确,达到彻底切除叶状肿瘤的目的。

    作者:路瑶;孙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宫颈癌5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通过对58例宫颈癌患进行病理分析,总结宫颈癌的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采用WHO子宫体肿瘤组织分类(2003)标准。将全部病人按年龄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35岁者为对照组(46例),≤35岁者为研究组(12例)。结果:2组鳞癌共计49例,占全部患者的84.5%(49/58),腺癌共计8例,占13.8%(8/58)。对照组≤Ⅱa期37例(80.4%),≥Ⅱb期7例(15.2%)。研究组≤Ⅱa期11例(91.7%),≥Ⅱb期1例(8.3%);2组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主要分为鳞癌和腺癌2类,组织学诊断是宫颈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临床分期越早,越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提高。

    作者:周桂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梧州市长洲区大塘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

    目的:进行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防治知识知晓率、目标人群。方法:采取系统抽样和入户面对面方式,对入选的社区18岁及以上的3072名居民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同时对高血压防治知识、不良生活方式等状况逐项调查,数据收集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0.34%,其中年龄在40~59岁患病率为22.02%,年龄≥60岁患病率为53.45%,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9.46%。结论: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低,高血压的目标人群以≥60岁老年人为主,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且随年龄增长极为显著。

    作者:李华;邱少娟(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治疗对腰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治疗对腰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门诊部收治的慢性腰痛男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予以中医推拿、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总的治疗时间为1h/d,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予以SNAG(Sustained 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 )关节松动术治疗并结合以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运动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小时,1次/d。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腰部运动功能及下腰痛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M-JOA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相对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SNAG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腰背肌运动疗法可以显著缓解下腰痛患者症状,效果优于中医推拿、红外线照射等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王何;万里(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DHS内固定治疗6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介绍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方法:2007年3月~2011年9月收治6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DHS内固定治疗,术后1年行髋关节Harri 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1~17个月,平均14.3个月。优39例,良20例,中8例,差2例;优良率85.5%。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和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DHS仍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好的方法。

    作者:王景靓;王文辉;宗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丹参酮对高血压大鼠心脏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高血压大鼠心脏形态及NOS活性和NO产量变化,来探讨丹参酮ⅡA (Tanshinone ⅡA,TSN)对心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应用经典的双肾双狭复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two~kidney, two~clip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model ,2K2C RH model),设立假手术组、高血压组、丹参酮治疗组。采用鼠尾测压法测定大鼠血压;分别应用化学比色法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心肌组织 NOS活性测定及一氧化氮( NO)的浓度;结果:丹参酮可促进心肌组织NOS活性及NO产量增加,并可明显改善RH大鼠心肌肥大和间质纤维化。结论:丹参酮可明显改善RH大鼠心肌肥大和心肌间质纤维化,此作用可能与TSN促进心肌组织eNOS蛋白表达、上调NOS活性和NO产量有关。

    作者:陈胜枝;陆德琴;李保罗;张菊;李贤玉;张松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α-HBDH酶活性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血清α-HBDH酶检测,同时设立38例正常对照组。结果:(1)40例肌钙蛋白T( cTn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平均血清α-HBDH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大面积脑梗死组α-HBDH值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3)脑梗死恢复期血清α-HBDH值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结论:α-HBDH可用来判断脑梗死后是否有新的梗死或梗死面积是否扩大及病情好转与否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作者:苏建华;林伟;唐金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SOD和MDA的影响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 SOD和MD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前房加压法制备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七叶皂苷钠治疗组,各组于术后3天检测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七叶皂苷钠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比,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叶皂苷钠可抵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氧化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有关。

    作者:林美英;林水龙;赵晓馥;陈三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IL-6和IL-17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6和IL-1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5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人血清中IL-6、IL-17的水平,并分析初发组、复发组、稳定组与健康人血清中有无差别。结果: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6、IL-17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初发组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IL-6、IL-17水平与复发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细胞因子IL-6及IL-17存在异常表达,且与疾病复发进展相关,提示IL-6、IL-17在干燥综合征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丹;史丽璞;刘志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健康教育路径的设计和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运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宣教,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得分及对护理满意度各问题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局部淤血、尿潴留及腰背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对护理满意度。

    作者:宋玉琼;洪锦治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遵医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遵医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住院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认知、生活习惯等情况。然后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对患者在出院后的遵医依从性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情况随访半年。结果:干预组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率也有较大提高,患者总体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心理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遵医依从性有积极作用。

    作者:洪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点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其中2组均接受现代功能康复技术的步行训练与平衡训练,锻炼组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加入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使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以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分别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直至半年后,记录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BBS,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级别较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锻炼组的评分级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结束的半年内锻炼组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肌群的锻炼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加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屈泽;李宣;黄元芳;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玻璃酸钠与熏洗方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同时采取玻璃酸钠和熏洗方的治疗手段,探究这种联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80名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40人采用玻璃酸钠加熏洗方联合治疗,对照组40人仅用单纯的玻璃酸钠治疗,对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使用情况。结果:2组患者经过5周时间的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理膝关节疼痛缓解人数为40(100%),超过对照组的25(62.50%)人,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且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膝关节功能正常的患者有35(87.50%)人,对照组仅有21(52.50%)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与熏洗方联合应用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比单用玻璃酸钠具有更好的效果,且经过治疗后膝关节在功能使用方面更灵活,可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赵良虎;黄金;刘典峰;陈志强;杨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药提速频谱医疗带的研制及对运动系统伤病的治疗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提速频谱医疗带对运动系统伤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青岛地区运动系统伤病患者860例,采用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药提速频谱医疗带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按10天1个疗程计算,平均治疗时间0.8个疗程,总有效率99.2%,优良率89.0%。长期随访,无并发症,复发率低。结论:中药提速频谱医疗带有中药和频谱双重作用,可以缩短运动系统伤病的恢复时间,治愈率高,使用简单安全,携带方便,价格便宜,适宜基层使用推广。

    作者:修先伦;吴银松;傅廷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髋关节滑膜嵌顿症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髋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诊治。方法:于2007年7月~2013年6月选择在我院诊治髋关节滑膜嵌顿症21例为研究对象,予卧床休息、避免负重;患肢皮牵引及手法整复给以解除嵌顿。结果:21例患儿均治愈,无跛行,步行无痛,下蹲正常,“4”字试验和旋转屈髋试验阴性,双下肢等长。结论:髋关节滑膜嵌顿症较易误诊及漏诊,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常规行B超或MRI检查了解有无滑膜嵌顿。

    作者:张立新;李华庆;高云;刘海鹏;肖晓亮;徐一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住院458例危重新生儿中的院内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增强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知识,制订和完善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增强新生儿的管理,如改进探视制度,尽早建立肠内营养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等。结论:加强督促落实,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定期督查监测,及时发现、解决整改,有效地防范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就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小蓓;张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耐受性和有效性。方法:45例初诊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入组,治疗前经病理确诊:直肠腺癌。所有患者予三维适形放疗:DT50 Gy/25次。化疗在放疗的第l天开始给药,卡培他滨825 mg/m2.次,2次/d,与放疗同步(每周5天)。手术在放化疗结束5、6周后进行。结果:完成术前计划并进行手术者43例。手术标本总有效率56.3%,肿瘤全消6例,仅见少量肿瘤残留16例。全组无4级毒副反应发生,3级毒副反应包括:放射性皮炎l例,腹泻2例,放射性肠炎1例。结论: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明显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保肛率,且不良反应少,大多数患者可耐受。

    作者:庞晓泳;温尊北;谢地;梁敦波;陈海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超声对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筛查在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畸形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胎龄20~28周)共3012例。其中住院分娩或引产解剖确诊胎儿心脏畸形24例,现对确诊胎儿心脏畸形的24例胎儿心脏声图象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结果:本组资料统计胎儿心脏畸形发生率为7.97‰。24例胎儿心脏畸形中被彩超筛查检出且准确者20例,诊断符合率83.4%;彩超检查出但不符合2例,误诊率8.3%;未被彩超筛查出2例,漏诊率8.3%。结论:超声对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静;张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

    目的: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3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患者中,治愈133例;占97.8%,死亡3例,占2.2%。结论:通过优质护理,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治愈率。

    作者:曹莉;张玉;许宗菊;杨倩;李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经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护理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0例患者术中维持适宜腹内压,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中配合及护理均顺利,手术均获成功,未中转开腹。术后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于保证腹腔镜手术成功,避免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邓莉曼;蔡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56例创伤性血气胸的急救护理

    胸部创伤是常见的创伤之一,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工业创伤发病率的上升,胸部创伤也呈现增多和加重趋势[1]。创伤性血气胸极为常见,其发生率高达70%以上[2],易并发休克、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随时危及生命。急救护理如不当,则可贻误生命。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年共收治外伤性血气胸78例,在急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佳;吴荣;李琼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012年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发生危险的事件次数少于对照组,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好转,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危险发生率,促进康复,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彦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在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实践,系统分析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在预防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加强对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预防的认识,有效降低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60例明确诊断的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无创通气的方法,对照组采用有创通气的方法,1周后复查胸部X片和血气生化指标,了解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恢复情况,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结果;对照组比实验组的治愈率要高,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6)。结论: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在预防和治疗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中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无创通气更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进一步恶化。

    作者:赵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1岁~12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82例,从术前的心理护理、皮牵引护理,术后生命体征观察、支架护理、功能锻炼等方面做好精心护理。结果:本组182例均获满意疗效,痊愈出院。结论: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进行积极有效的精心护理,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的关键。

    作者:吴萍(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及满意率均比常规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减轻SAH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18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通过提出循证问题,寻求循证支持,在PICC置管前,中,后采取循证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18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8例(6.7%),其发生率明显低于有关文献报道的23.3%。结论:通过对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病人的痛苦,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

    作者:朱亚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标本放置盒的制作与应用

    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除少数由医生或检验人员完成外,绝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完成。护士负责采集标本的种类,主要有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护士负责这些标本的送检。标本大多数是有夜班护士采集,采集后直接放置在病区,并暴露在空气中。标准预防医学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1]。标本暴露在空气中,既影响科室环境美观,又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夜班护士下班后再送标本,使标本在病区停留时间长。有时因季节原因,标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使标本变质,且护士送检标本过程中,标本也是暴露在外,光的照射、微生物的污染、环境的温度、送检过程中的振动、进入雨水,都干扰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工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自行研制标本放置盒,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

    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抢救方法。方法:总结自2005年以来抢救颈部大血管损伤6例,入手术室后立即组织抢救,均进行手术。结果:成功救治5例,死亡1例。结论:颈部大血管损伤来势凶猛,病情紧急,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此类病人时应立即作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足够的护理力量,手术中医护协调配合,从而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作者:崔媛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评价其优点。方法:对住院患者672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增强了护士的整体服务意识,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结论:产科应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周凤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对于高龄患者慢阻肺的心理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和效果。方法:2011年~2013年我院共有94例老年慢阻肺患者,将他们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的是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住院前2组患者的SAS、SDS、PaO2、PaCO2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后2组患者的SAS、SDS、PaO2、PaCO2进行比较,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11.2±2.4天,对照组平均住院18.2±3.1天,2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进行比较,对照组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慢阻肺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容易产生各种心理情绪,需要对其提供心理护理,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治疗效果提升。

    作者:李姣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理护理在妊娠剧吐中的效果观察

    妊娠剧吐是一种少数孕妇妊娠早期的正常反应,表现为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致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发生率为0.35%~0.47%。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HCG水平升高、精神、社会因素有关[1]。我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住妊娠剧吐患者128例,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对其中的62例患者给予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对照观察,效果满意。

    作者:苏红梅;苏红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内科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6例并发肺部感染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8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给予护理组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析患者的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患者体制差、滥用抗生素、医疗机械污染及医护人员工作疏忽是导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护理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宁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液灌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 HSP)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见于成人的急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积皮肤、肾脏、胃肠道和关节,表现为紫癜性皮疹、腹部疼痛、紫癜性肾炎和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是HSP的主要免疫病理机制[1]。血液灌流能针对性的清除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炎症介质,大大降低炎症介质在HSP的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我科有12例患儿选用了HA280血液灌流器进行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菁;戴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的护理内容

    磁共振(MRI)是一种具有高度软组织分辨能力的检查,不需用造影剂即可显示很多常规CT不能显示的病变,在使用造影剂后能清晰显示微小病灶的大小及进一步明确病灶的性质[1]。但是MRI同时具有噪声大、检查慢、易出现运动伪影等不足。因此,做好MRI检查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完成MRI常规及增强检查、确保图像的清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癌症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饮食护理体会

    化疗是癌症患者常规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虽然使用不断更新的止呕药,但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反应,导致患者进食减少,体重减轻,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患者再次化疗的恐惧感,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我院于2010年来对癌症化疗患者进行精心细致的饮食护理,减轻了恶心、呕吐的症状,改善了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的现象,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耐受性。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赖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4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2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成功脱机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成功脱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高血压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临床对象,以单双号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针对于患者高血压的护理干预。干预半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1)半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压透析病人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仕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整体护理之后,患者中有27例病情获得明显好转出院,治疗康复率达到了93%。有1例患病情较重,有并发症存在,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结论:通过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给予科学治疗和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呼吸衰竭并发症的产生,同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李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女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盆腔炎疾病患者32例,通过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所采取的临床治疗以及综合护理措施所进行的护理。结果:30例患者康复临床治愈率达到了93%,2例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继续治疗。结论:我院对女性盆腔炎疾病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措施非常科学、有效,减轻了患者由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王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静脉留置针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器采集血标本的效果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76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疾病组成等相近的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静脉采血方式。观察2组皮肤血管损伤程度、疼痛程度分级、护理满意度。结果:皮肤血管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41%VS 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总体较低,0~1分居多,占78.41%,与对照组(6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分居多(83.75%),显著高于实验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3、4分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在输液前及封管期间采血安全可靠,所得标本不仅不影响化验结果,且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张玉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4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危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者的危险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马秀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rat disease, CAHD简称冠心病)以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普遍应用于临床。双源CT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大为提高。但图像质量仍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呼吸、吞咽、心律、对比剂流速及剂量等[2]。因此对病人在冠脉造影检查前、中、后进行耐心、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使部分影响因素减低甚至得到控制[3],从而提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本文对我院就诊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患者500例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华;陈震(通讯作者);张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舒适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1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B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A组患者总优良率为%,B组患者总优良率为%,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展开护理工作,能给予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的优质护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有效促进身体放入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秋月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对接收蓝光治疗的新生儿黄疸病患者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新生儿黄疸病患者7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我院蓝光治疗,对其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这些护理措施在新生儿黄疸病治疗中的意义。结果:76例患儿均康复出院,其中61.84%患儿1次治愈,28.95%患儿2次治愈,6.58%患儿3次治愈,28.95%患儿4次治愈。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5%,7.89%黄疸消退后在4.0~7.6小时有轻微黄疸反弹,在2天后消退。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病治疗中,蓝光照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安全性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精心护理,对于新生儿身体健康及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提出更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25例预后良好,重残长期昏迷卧床者2例,死亡1例。结论:患者经正确的治疗和精心护理,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许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绞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科的48例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保守治疗和护理干预,36名患者结石自发排出,占75%,72小时内疼痛缓解,治愈率达到100%,孕妇及胎儿均未发生意外。结论:保守治疗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肾绞痛,促进结石自发排出。

    作者:申佳;杨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导向性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导向性心理干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摘除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2011年3月~12月的59例患者,他们采用常规的心理干预方法;观察组为2012年1月~12月的112例患者,他们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导向性心理干预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向性心理干预方法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增加疼痛的耐受性,减轻术后疼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做好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心衰患者住院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患者通过有效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等各项护理措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结果:22例心衰患者症状全部缓解,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继续治疗。结论: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23例患者在发生心衰时所进行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认为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病情的好转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者:刘伟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在小儿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针对小儿骨折的护理水平,提高患者康复率。本文就舒适护理在小儿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140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治疗组患儿加行舒适护理,对2组患儿的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治疗组患儿骨折关节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2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小儿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有效的提高了患儿康复率,值得推广。

    作者:崔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于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护理

    目的:分析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过去2年中来我院进行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对这类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结果:大部分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其病患的恢复情况较为良好,患者除了身体比较健康之外,心理也比较舒畅,生活质量获得了提升。结论: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干预性护理能够帮助他们尽快的恢复健康,并且降低了护患冲突的几率。

    作者:崔心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适宜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干预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和疗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及工作等多种能力,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爱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普外科病人围术期呼吸道管理的护理研究

    目的:密切观察普外科患者的康复过程,分析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呼吸道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112名进行围手术期对呼吸道管理,其中对照组56名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56名采取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综合护理,统计2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的呼吸道总感染率达28.57%,而观察组的呼吸道总感染率仅为7.14%,且后者咳嗽、发热、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前者,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呼吸道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在普外科病人围术期呼吸道感染控制方面,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更具有特异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肖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辅助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36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BD)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36例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辅助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临床护理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1次穿剌置管成功,首次引流液30~500ml,引流后1~2天患者全身症状和体征迅速好转,7~1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住院7~14天带PTGBD外引流管出院,平均住院10.5天,置管1个月后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未出现死亡。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急性胆囊患者是一种安全、微创和有效的方法,全面严密细致的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及时发现及减少并发症。

    作者:段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人工材料将人体的股骨头和髋臼置换,具有解除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保持关节稳定性和不影响或修复肢体长度的综合优点【1】。我科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对38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实施了系统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股骨头坏死20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8例,38例全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

    作者:吴志华;焦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87例胸腹联合伤的急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的急救与护理特点,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87例严重胸腹联合伤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扩充血流量,胸腹腔闭式引流术及术后护理等。结果:80例患者治愈,占91.95%。7例患者死亡,占8.05%,其中出血性休克死亡人数4例,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结论:迅速判断伤情,准确果断,分秒必争,以快的速度提供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袁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6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64例坏死性小肠肠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参考组(32例),给予参考组患儿常规的临床护理办法,同时给予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服务,观察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病症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8%,参考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8.1%,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系统的优质护理,有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作者:刘悦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产力异常的护理措施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子宫收缩力为贯穿整个分娩过程的主力。分娩过程中,如果子宫收缩力的节律性、对称性、极性不正常或频率、强度发生改变,称子宫收缩力异常。子宫收缩力异常包括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收缩过强,每类又分为协调和不协调2种。临床上以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常见。

    作者:孙淑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26例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对26例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配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需要手术室护士具有娴熟的手术配合技能和对器械性能的熟练掌握。

    作者:祝焕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的发生原因及护理

    肌肉痉挛是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20%。症状为肌肉痉挛性疼痛,一般持续10分钟,患者焦虑难忍,严重者使血液透析治疗不能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的充分性。通过对2011年5月~2013年10月在我科透析时发生肌肉痉挛的21例的观察和护理作回顾性分析,现将发生原因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迎春;魏东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8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签按压拔针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后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56.4±1.3秒,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204.5±23.5秒,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有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8.99%,1例出现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1.69%,对照组患者拔针后有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37.29%,7例发生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为11.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可明显缩短穿刺点出血时间,降低拔针后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郝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9例,本组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护理,19例患者全部达到了康复。结论:我院在甲状腺亢进的外科治疗中,采用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的知识指导,是取得临床护理佳效果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选自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4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结果:经过患者与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配合,明显提高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从良性,从而加大患者的治疗意识。

    作者:张淑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856例钡剂灌肠的护理分析

    钡剂灌肠是协助诊断结肠、直肠病变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患者无损伤、痛苦小,因此,临床上广泛应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9月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数字胃肠8000nax线机,造影剂为青岛东风化工生产的医用硫酸钡。我科对856例患者中进行大剂量稀钡灌肠造影,其中男性365例,女性491例,年龄22~78岁。

    作者:陈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肛肠外科术后早期护理对患者二便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肛肠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的排尿排便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接收肛肠外科手术患者120名,将这些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一组是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早期护理干预组他们经过护理后排尿排便障碍明显要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肠外科手术患者提供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患者出现的排尿排便困难度,让患者的身心处于佳的恢复状态。

    作者:李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通过临床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2010年3月~2013年1月期间,抽取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被我院确诊为慢性胃溃疡患者76例,在结合用药指导、心理治疗、健康护理、生活调理等综合方法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及时记录。同时选取65名患者做一般护理,并将其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76例慢性胃溃疡患者,在医生的有效治疗和医务工作者针对性的护理下,临床治理效果十分明显,76名患者全部病愈并如其办理出院手续,没有发生消化道出血以及其他并发症的现象。结论: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慢性胃溃疡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能够十分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能实现更加有效的病情治疗效果,在临床过程中提倡积极推广。

    作者:杨再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对重症监护患者压疮预防护理的体会

    目的:及时应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压疮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14例神志清醒的重症监护室压疮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从14例患者护理中,均全部治愈,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是减少压疮发生率及压疮愈合损伤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病症,患者主要是头部、四肢、背部等处有明显的水肿,此病较为反复,治疗周期长,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此类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患者共66例作为研究对象来叙述如何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在2011年~2012年期间共收治了肾病综合征水肿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从31岁~78岁之间。患者的临床病症为:头部、四肢、腹背等处水肿或全身水肿,伴有高蛋白尿、高血脂等病症。采用低盐或者无盐优质高蛋白饮食、利尿和抗感染等等治疗之后,63例患者的病症获得了缓解,34例经护理后停止服用利尿药物,剩下患者也减少了利尿药物使用量。

    作者:孙永波;黄芳;康嗣慧;程少平;张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18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都能够耐受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通过科学细致的护理,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有效补充了患者术后营养,减少输液量,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并对十二指肠营养管科学细致的护理,使其为患者术后的营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补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瑞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内异物致胃穿孔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胃内异物导致急性胃穿孔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26例胃内异物导致急性胃穿孔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伤口感染经治疗后痊愈。结论:胃内异物导致的急性胃穿孔通过有效护理对患者痊愈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96例消化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8例,给予参考组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率为97.9%,参考组患者康复率为81.6%,2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谢修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临床护理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工业发达地区,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死因中占居首位,在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占居第2位。特别是在某些空气污染较重的工业区或矿区,肺癌患者的死亡率高居榜首。常见于45~75岁的男性,女性次之,7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70岁以上略有下降。

    作者:王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移植手术的护理措施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根本的方法。肝移植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美国移植学家Starzl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肝移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CsA、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新型器官保存液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肝移植的疗效稳步提高。目前肝移植病人1年的生存率已达80%~90%,5年生存率达70%~80%。1临床资料:回顾我院从2011年6~12月期间收治的7例该病患者,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在44~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4岁。

    作者:单卫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以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2例患者,对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8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实行围手术期系统护理,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患者并发症的概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作者:王玉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目前我们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程长,大部分患者愈后不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患者的心理健康,可以说脑卒中也是一种身心疾病,精神、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病情、病程、疗效和转归,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修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 PPH)。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为2%~3%,它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而且至今仍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分为3个时间段: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产后2小时至产后24小时3个时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产后2小时以内。其预后与产妇失血量、失血速度、产妇的体质有关。失血过快者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休克时间长,即使获救,也有可能引起垂体缺血坏死,继发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

    作者:魏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手术室患者的沟通体会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治疗科室,手术对病人又是一个很强的刺激源,使病人生理和心理都产生极强的应激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影响手术顺利实施,因此,提倡“以病人为中心”,采取术前访视,术中人性化护理,有效减轻病人术前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使病人身心处于接受手术治疗的佳状态,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与专业技能中,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手术患者沟通方法包括术前沟通,术中沟通,术后沟通3个方面,具体沟通过程如下。

    作者:韩卫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危重病人分区分级管理1500例体会

    根据卫生部颁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1],我院急诊医学科按照指导原则相关要求,将急诊病人进行分级分区管理。科室分成红、黄、绿3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非急症病人4级。提高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的医疗安全。1临床资料:我院急诊医学科分为急诊ICU、急诊监护室、急诊留观室、住院病房、门诊输液室5个部分。急诊ICU为红区、急诊监护室为黄区、急诊留观室为绿区。2011年7月~2013年7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规范急诊服务,同时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办法。急诊病人:胸痛、呼吸困难150例,急性腹痛83例,急性颅脑外伤112例,急性创伤458例,急性中毒547例,其它急诊150例。

    作者:杨维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聘护士礼仪培训的必要性

    礼仪从形式上说是一种外在行为规范,从内容上说是一种精神气质,在医疗护理服务行业中,面对广大的护理对象,良好的护士礼仪及修养无疑是一剂疗效至佳的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已成为当今护理的新理念,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礼仪则是其中的一方面。几年来我们对全院护士进行了礼仪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发现有一些新来院的护士缺乏礼仪服务的基础知识,接电话无“您好”,做处置叫“床号”,操作失误听不见“对不起”声,影响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因此,我们认为对新来院护士进行礼仪培训很有必要。

    作者:王丽莉;梁楠;戚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组织行为是提高执行力的原动力

    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在组织里享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领导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民主性,凝集的是思想、统一的是目标,领导的是人心。组织的先进性是制定目标、完善制定、合理决策的关键!所谓“执行”就是把目标变成结果的行动,执行的关键是检查,把目标变成事实。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2个要素--组织行为和个人素质。

    作者:邓义宝;胡传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手术室人性化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及健康护理服务的需求水平日益增高。手术室是为患者施行手术治疗、诊断以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外科领域中体现医学高度治疗水平的工作环境[1]。手术室护理以其专业特殊性有别于专业护理。但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手术室的护理也应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手术病人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

    作者:云红梅;叶丽;黄桂平;任小华;王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院投诉档案管理工作浅议

    医院投诉档案主要是指患者及其家属等有关人员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及环境设施等不满意,向医院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要求后形成的文字材料。加强医院投诉档案管理,规范投诉处理程序,是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

    作者:倪钰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进骨科手术器械敷料清点方法及其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骨科器械敷料等物品清点的新方法及其效果,提高手术安全。方法:设计制定《骨科手术器械敷料清点记录单》,完善清点制度;应用一次性塑料盒可视化点数。结果:清点时发生数目不符8例(0.008%),其中咬骨钳螺母丢失4例,咬骨钳和髓核钳尖端缺损各2例,通过仔细查找结果都能找到,关切口时终器械敷料数目相符率100%,未发生异物遗留体内。结论:规范手术器械敷料的清点方法,能减少安全隐患。

    作者:胡来凤;蔡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运用定位抢救模式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能力的体会

    目的: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抢救能力。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2月以来急诊科收治儿科抢救病人6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护。结果: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救护后,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的使用情况、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同事间的配合、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有所上升。结论: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冯小华;姬宇;马晓敏;高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析护患纠纷与相应对策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常导致纠纷的发生。

    作者:张一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赏识理念减少职工医院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应用与体会

    目的:探讨在急门诊实施赏识理念减少护患纠纷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增强医护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2)10名护理人员阶梯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人,观察组护理人员将赏识理念运用于每一位就诊人员。结果:均接诊5000名患者后,运用赏识理念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投诉率下降。结论:赏识理念降低了就诊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了护患纠纷,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作者:秦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体检中心无缝隙服务的体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进行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体检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调查分析[1],客户对体检流程的便捷省时、环境的舒适、健康保障服务、体检套餐选择、隐私保护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我院通过对各个方面的不断改善,总结出了无缝隙服务的理念。通过服务的改善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效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阮宇;邓淑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病案首页填写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完整的病案首页应具有真实性、条理性、完整性的特点,是病案信息的核心内容。提高病案首页填写质量,增强病案信息的利用。客观、及时、准确填写首页内容,是保证医疗信息准确性的关键。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漏填、错填较普遍,影响了病案信息的准确性[1]。

    作者:刘叶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双轨路径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轨路径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名,对照组按带教临床路径对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实施传统带教,实验组在带教临床路径基础上,按专科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带教,实习结束时调查护生对带教方法和带教老师满意度,并对2组护生进行考核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2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生对带教方法满意度、考核成绩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轨路径对实习护生进行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带教可提高带教质量。

    作者:李玉珠;吴赛芬;赵翠兰;莫心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引入妇产科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0级专科护生为对照组,2011级专科护生为实验组,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班采用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比较2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得分89.9±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考核得分72.3±8.1分,差异显著(t=13.3041,P<0.05);实验组学生模拟问诊考核得分86.2±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模拟问诊考核得分76.5±5.1分,差异显著(t=9.9562,P<0.05)。结论: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通过个案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设置、导演式带教等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

    作者:常颖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超声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影像教学中,超声的临床实习由于它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个性问题。它需要实时观察,上机操作,这就需要患者的配合,很多患者不愿意过多人参与诊疗,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就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系统研究。1我们现阶段在超声带教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1学生方面:部分实习学生兴趣不高,超声医学只是影像诊断学一个分支,一般来讲放射、CT、磁共振为一个体系,统称“大影像”,而超声似乎游移在外,有些同学觉得将来不从事超声诊断,学习热情不高;另外超声诊断与其他影像不同,直接接触患者,如果得不到患者的配合,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也削弱了同学们的实习兴趣,影响实习效果。

    作者:刘慧临;鲍红光;张淑丽;梁笑;白连杰;李醒;王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科室,是为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是反映手术室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医学的进步,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手术室护理安全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降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作者:余聪芝;王果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杵针疗法在社区医疗中的发展运用及分析

    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我院门诊部东高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开展了杵针疗法。杵针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教授家传十四代的治病秘法。此疗法特点是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之内,无疼痛伤害之苦,无相互感染之虚,兼针刺与按摩之长,病人易于接受,老弱妇孺皆无惧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杵针疗法使用专门的工具(一套杵针工具共有4件,包括: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和奎星笔),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穴位,如八阵穴、河车路、八廓穴等。杵针疗法利用杵针作用在人体穴位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经脉,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作者:王佳琪;尹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血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检验及患者生理因素等因素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血标本的采集方法、采血部位、保存、检验及患者的生理因素均会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精确度。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按规程操作进行血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及检验是保障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麻醉苏醒室全麻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目的:探讨麻醉苏醒室全麻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护理进行综述,保障病人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分析相关文献,通过对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临床评估并统计分析并总结经验。结果:患者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患者安全平稳渡过麻醉恢复期。结论:全麻手术结束后早期,由于各种麻醉药的作用未完全清除。是各种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期。患者循环、呼吸功能尚未稳定。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呕吐、躁动、低或高血压等并发症。苏醒室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为术后患者安全平稳过渡提供保障。

    作者:赵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分析及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该疾病主要侵犯外周关节,造成关节炎症,亦可以导致身体的其他器官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发生,甚至可能会导致残疾。经常使用非幽体类抗炎药(NSADI),消炎镇痛,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容易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一般均为本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针灸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并受到医疗界的广泛认可。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采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如针刺、蜂针、温针、麦粒灸、铺灸、电热灸等治疗RA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中国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气血亏虚,营卫失调,肌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入经中络,致筋脉气血闭阻,血流不畅,邪气滞留蕴结于骨节所致关节僵硬、肿胀、疼痛,肢体屈伸不利;久之则内舍脏腑,出现变证。针灸治疗在病变关节附近取穴,可激发经气,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消疲行滞,散肿止痛;同时配合辨证取穴,可调和营卫,加强逐除留滞关节之风寒湿邪之功效,从而使痹阻之经脉得以畅通,拘急之筋骨得以舒达,不荣之肌理得以濡润。针灸治疗还可通过处方配伍,调理阴阳,补益气血,强壮筋骨,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调动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作者:朱世杰;祝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注射美容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与日俱增。一种无创且快捷的整形方式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即所谓的微整形。微整形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快且见效快的特点。其中注射美容是微整形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注射美容是指通过型号不同的注射器将注射剂或注射材料注入机体内以达到除皱、填充、轮廓改型等美容效果。其中注射物的选择是注射效果的重要因素。经过近年来医药公司的发展和整形医生的原则,若干种人类自体及其衍生物、异体提炼或生物合成的材料相继使用于临床。

    作者:杨登文;肖敏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神经干细胞联合组织工程化桥接物在周围神经长段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干细胞(NSCs)具有低免疫源性,能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迁徙性等生物学特性,是理想移植种子细胞。周围神经长段缺损治疗离不开移植物,包括自体、异体移植物、组织工程材料等。而这些移植物中自体神经是金标准,移植后结构和功能恢复为理想。如何使移植物尽可能接近或达到金标准成为每个科研工作者梦想。将NSCs与组织工程材料联合移植正成为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研究领域重要探索方向,并已初步显示出该方向的应用前景。神经干细胞(NSCs)作为一种可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的祖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领域正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种子细胞价值。另一方面,组织工程材料的丰富和发展使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具有了更广泛选择。这两方面的研究基础能否在周围神经长段缺损修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综述将就该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王森;阳运康(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与TKA术后疼痛相关性分析

    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与术后疼痛相关性,减少假体力线不良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力线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不良可造成髌骨轨迹异常、屈曲间隙不稳和胫股假体剪切扭力增加,导致髌股关节综合症,假体磨损、松动、膝前疼痛等。结论: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要环节,是引发术后疼痛主要的关节内因素。

    作者:杨庆武;赵文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微创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诊治乳腺疾病的独特优势。方法:通过分析微创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总结乳腺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优劣性。结果:乳腺微创手术患者生理上表现为应急反应低、免疫功能抑制小、器官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明显缩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技术应用于乳腺疾病诊治中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定位定性准确,手术疤痕微小,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宁旭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办公室运动操的构思及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观察

    目的:构思适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运动体操,通过应用观察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方法:根据办公室人员颈腰痛多发的特点,设计一种针对性的系列锻炼方法,并在实际中进行应用,观察对预防颈腰痛的作用。结果:该运动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实施,对预防颈腰痛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结论:该运动操适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做为工作期间的锻炼参考标准。

    作者:王宁;盛学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椎病的X线诊断标准及价值评估

    近年来由于许多工作趋向于办公桌前,颈椎病明显上升并趋向年轻化。诊断常规以X线检查为主,所以通过对65例确诊为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目的使广大患者、医务工作者认识、了解颈椎病及X线检查的必要性。

    作者:李良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念珠菌病免疫学检测

    系由念珠菌(以白念珠菌为主)所致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可侵犯皮肤、粘膜、指甲等表浅组织,也可经血行播散至各脏器引起深部感染,但后者的致病菌较难以培养法检出而常藉免疫测定来确诊。本菌一旦入侵内脏,常致严重后果,血型播散所致侵袭型的病情尤为闪险而常致死亡后果。与新生隐球菌病相似以检测患者特异抗原(念珠菌特异抗原及其代谢物如甘露聚糖、烯醇酶、HSP-90抗原等)阳性率为高,如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也可测定其特异抗体。

    作者:张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未十分明确的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又称为高血压病。它占所有高血压的95%左右,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尚瑞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羊水栓塞的护理措施

    羊水栓塞(AFE)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急,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发生于足月妊娠分娩时产妇死亡率可达80%,亦可发生于中期妊娠引产或大月份钳刮术时。

    作者:邹慧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静脉麻醉药的临床应用

    静脉麻醉药诱导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病人舒适、无污染;设备简单、不需要价格昂贵的麻醉机,操作方便、费用低廉等而受到欢迎。1依托咪酯(Etomidate):依托咪酯,又名乙咪酯、甲苄咪唑,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115℃,分子量342.4。极易溶于水、乙醇、甲醇及丙二醇;易溶于氯仿;难溶于丙酮;不溶于醚。宜避光贮存。

    作者:张玲玲;张会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的探讨

    我院于2001年3月~2005年9月期间收住内科103例经X线或胃镜确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病情凶险,并发症多,顽固难治,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分析

    利用超声诊断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通过超声显像仪可以明确判断肝脏是否正常,以及肝脏弥漫性或占位性病变,利用声像图,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和超声穿刺活检等方法,准确诊断各种肝脏疾病,此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还可重复检查,准确性较高,为诊断和分析肝脏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张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如何防治人工流产并发症

    因避孕失败所致的意外妊娠,可在妊娠早期人为地采取措施终止妊娠,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但不能直接用此作为节育方法。人工流产分为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近几年来,随着未婚妊娠人数的上升,人们生育年龄的逐渐推迟,病人选择手术流产的意愿增强,手术流产数量增加,人流手术又是在盲视状态下进行,相应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增加。人工流产并发症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佰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cG蛋白复合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传统理论认为肿瘤形成是由于人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使某一部分细胞发生一系列基因突变而具有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能力所导致,其中具有转移能力肿瘤称为恶性肿瘤。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肿瘤生长是所有肿瘤细胞共同作用结果。而Reya等[1]提出的“肿瘤干细胞学说”指出肿瘤生长和转移是由于其内部一部分具有干细胞特征的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所造成的结果,即在肿瘤组织中存在一种数量较少干细胞样癌细胞亚群,其同时具有癌细胞和干细胞特征,是肿瘤形成起始细胞,在肿瘤形成、生长和转移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细胞称为CSCs。而大量研究表明PcGs在调控CSCs的自我更新、转移和治疗耐受等方面起重要作用[2]。因此,本文针对PcGs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宋海彬;李建国;毛晓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强制抓握作业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抓握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强制抓握作业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抓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8年5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脑瘫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2组均采用常规抓握作业训练。治疗组在训练之余,采用强制抓握作业疗法进行治疗,时间为1个月。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进行粗大抓握功能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强制抓握作业疗法组患儿抓握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强制抓握作业疗法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抓握功能,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尚延萍;江汪传;傅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分析

    目的:探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另选同期未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00例患儿中有5例发生脑瘫,3例发生癫痫,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儿8例发生脑瘫,6例发生癫痫,13例发生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27%,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育商评分优秀率较高,运动发育及智能检测评分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积极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明显降低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治疗儿童滑膜炎26例的康复护理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治疗儿童滑膜炎26例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儿童膝关节滑膜炎的护理措施。结果:术后随访0.5~2年,24例膝关节肿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2例化脓性滑膜炎患儿膝关节肿痛症状较前好转,但长距离行走、长时间活动膝关节仍肿痛不适。所有病例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注重将心理护理贯穿于功能锻炼的全过程,才能获得佳效果。

    作者:张素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低视力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指导

    目的:通过助视器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尽可能恢复阅读、书写能力,基本做到生活独立,参加社区活动,享受晚年。方法:对132位低视力患者佳视力眼进行研究和跟踪,根据患者个人需要,分别使用单眼望远镜、放大望远镜、显微镜、视频放大器等训练项目。(1)视觉刺激练习、空间定位练习、手眼协调练习;(2)各种阅读方法识别和训练;(3)认知功能如视觉记忆或逻辑推理等诱发训练。结果:指导和训练后73例视力增加了1行以上(55.3%)41例(31%),能借助助视器进行有效的阅读工作,18例(13.6%)保持不变。结论:通过开发低视力周边的视觉功能进行视觉功能康复,助视器配合功能训练,可以提高低视力患者的部分视觉功能。

    作者:许慧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量化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量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SHSAS)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从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SHSAS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量化康复训练方案,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案,对比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在实施康复训练之前,2组患者ADL及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别(P>0.05);在分别实施康复训练3个月后,2组患者的ADL及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量化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和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意义。

    作者:梁旺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卒中后疲劳治疗的运动功能观察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疲劳治疗的运动功能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2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运动治疗法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患侧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得到加强,巴塞尔指数评分显示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患者治疗后恢复快,大大缩短治疗时间,治愈率高。

    作者:郭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运动疗法配合熏蒸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运动疗法的综合方案在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熏蒸联合运动疗法的综合方案和单纯运动疗法的干预方式。建立多维观察指标,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2组资料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8.1%,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率50.0%,总有效率9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度、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本试验所采用的中药熏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较单纯运动疗法具有优势。

    作者:谢福;涂美;张思捷;代明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分级活动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分级活动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2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系统的早期分级活动康复护理,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系统的早期分级活动康复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小瑞;刘璐;张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血管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能刺激部分脑组织产生代偿,使神经系统很快建立新的联系,很好控制异常运动模式,能大大减少肌肉萎缩等。促使脑血管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血管病患者,经CT MR临床确诊,其中脑出血28例,脑血栓22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小40岁,大76岁,病程在1~3个月内25例,3个月以上25例,治疗时间均在半年。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血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何淑范;张平;张秀萍;郑春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康复医学科康复病房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资料。52例患者均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比52例患者干预前后的如下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变化。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上升。护理前后对比,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芸;郭文淑;贾文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用药不依从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临床用药依从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2012年度糖尿病患者的处方100张(有联系方式的),还有2012年度门诊药房药物咨询窗口糖尿病患者咨询资料20份,调查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随时记录不依从的原因。结果:参与回访和咨询患者共计97例,其中完全依从、不完全依从、完全不依从分别为39例(40.21%)、55例(56.70%)、3例(3.09%)。用药不依从的主要因素为缺乏糖尿病知识(25.86%)。结论:临床药师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服务于患者,提高其用药依从性,保证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有效、经济,更好地达到临床疗效。

    作者:赵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临床工作中用笔污染的细菌检测研究及改进措施

    目的:探讨洗手前和洗手后使用笔,笔上的细菌是否有差异,并提出改进措施来减少医用笔传播细菌,减少通过医用笔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危害。方法:将100支用低温消毒的笔分为2组,实验组为接触患者后洗手,洗完手再使用笔,对照组为接触患者后使用笔,用完后再洗手,然后检测2组笔所带细菌的个数。结果:洗手消毒后用笔细菌阳性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手可以减少医用笔所带的细菌,从而减少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危害。

    作者:杨秀菊;周秀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龙南医院近5年行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术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

    随着放射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造影剂导致的肾病(造影剂肾病, contrast-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大原因[1]。本文对在我院接受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发生CIN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预后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等提供参考。

    作者:吴海霞;王成全;冯雪影;白焱;王妍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96例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及预防

    随着年龄增长,活动量减少,身体各器官功能退化,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肺部疾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对老年人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其健康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具有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重要意义[1]。今年5月份,我院对我矿96例退休老干部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结果提醒我们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在不断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宣教,可明显减少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详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凤娥;谢五民;井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市区音乐厅室内致病因素分析与评价

    目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已颁布实施20余年,但城区内,仍有一些音乐厅,存在着设施简陋、条件差、空气质量低劣等卫生问题。为探讨其原因,找出治理措施,给顾客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清洁的娱乐环境,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我们对市区内音乐厅室内致病因素进行了卫生学调查与分析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庆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乡市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综合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及分布特点,针对性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从而招募合格的献血者,提高血液质量并降低输血后梅毒感染的风险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215810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总结梅毒在人群中感染及分布特点。结果:本地区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不合格率为0.226%,2008年~2012年随着采血人次的上升呈现先升后下降趋势;职业为工人农民的26~45岁青壮年检出率高,学生军人低结论:我国献血法提倡学生军人国家公务人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但是更多的企业团体、农民等多个阶层,因此可以针对性开展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社会道德及普及性卫生知识、预防性病传播途径知识,保护好珍贵的血液资源。

    作者:王富强;王新梅;秦小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临床实习生手卫生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临床实习生手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为提高实习生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365名实习生,采取自行设计的手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并与调查前1天对当天在岗的实习生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暗访。结果:实习生手卫生指证知识正确率较高,平均为87.8%,态度正确率平均为67.1%,而暗访的手卫生执行合格率为47%,知识与态度、知识与行为、态度与行为均成正相关性。结论:在临床带教中要加强对实习生手卫生知识的培训,转变其对手卫生的负性态度,保持正性行为,从而提高其依从性,为控制院内感染打下基础。

    作者:石在红;李艳美;武伟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下肢增生性肌炎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77岁,因“左大腿包块疼痛10天”入院。患者在10天前无意中发现左大腿内侧有一包块,如鸭蛋大小,触摸时有压痛感,局部无红肿。2天前包块突然增大、疼痛,遂来我院就诊。门诊B超显示,左大腿内侧肌肉层内见一低回声包块,大小约13 cm×2.7 cm×4.1 cm,距表皮约0.35 cm,边界清,呈梭型,内呈纤维条索样,可见彩色血流显示,超生提示左大腿内侧肌肉低回声包块,注意肌纤维瘤(图1)。门诊以“下肢结缔组织良性肿瘤”收入骨科。入院查体:左大腿中段内侧肿胀,皮肤颜色正常,无破溃,可触及约10 cm ×5.0 cm×3.0 cm大小包块,质硬、较光滑、界欠清、压痛、移动度良好,左下肢感觉无减退,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活动良好。入院行术前相关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在腰麻下取左大腿包块处前方纵行切口,长约8.0 cm。切开皮肤、皮下,切开筋膜、肌膜,见约10 cm×5.0 cm×4.0 cm大小的瘢痕样硬结,黄白相间,界不清。手术中保留正常的肌组织,将失活变性肌组织完整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伤口拆线出院。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光镜下可见在肌纤维周围有大量黏液样基质,其间可见嗜碱性大细胞(图2),诊断为增生性肌炎。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表现。

    作者:李洪波;张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手术室对外伤性皮肤清创方法的改进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近年来外伤患者急剧增加,患者多因突发意外事故造成的创伤,创面带有各种异物与污垢,清洗这些污垢,运用传统的肥皂乳与松节油清洗,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现我院自行运用外科刷手液进行创面清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淑贞;杨新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眼胆固醇结晶沉着症1例

    前房及玻璃体内出现大量胆固醇结晶较为罕见,目前国内仅报道前房胆固醇结晶症10余例[1],均未见有后续报道,附有照片者更少,现将一典型病例(附图)报告如下。

    作者:陈欣华;潘昌艳;骆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颅底凹陷症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颅底凹陷病例在我所少见,作者近来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朱某,女,60岁,住干休所。间断头晕1年余加重1天于2012年4月10日就诊。患者1年来劳累时发生头晕,行走困难,无耳鸣,经过吸氧、使用扩血管药物、理疗和对症治疗好转。近来发作频繁,不能做扭头动作,转动越来越困难,经常颈部按摩和理疗,逐渐出现上肢肌力下降。既往有颈椎病史,无梅里埃病史。体检: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神清,精神欠佳,语言清晰,自主体位,颈部短粗,颈部前屈、后伸活动度可,左右屈活动度可,左旋活动受限,右旋活动度可。心肺腹无异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4+级。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四肢及躯干部感觉正常。辅助检查:头部MR,无异常。颈椎MR平扫+增强示:(1)颅底凹陷症;(2)寰椎右侧侧块、前弓、枢椎占位,考虑骨源性肿瘤可能性大。(3)颈椎骨质增生;(4)颈3、4椎体融合畸形。初步诊断:(1)颅底凹陷症;(2)寰椎关节脱位;(3)右侧寰椎侧块破坏性质待查。治疗: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钢板复位融合内固定+后路颈椎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活检提示:软组织有增生并异形,考虑为内生性软骨瘤。现佩戴颈围,头晕症状消失,自觉体力恢复,肌力恢复正常。

    作者:叶菲;杨烜;胡银;朱京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无直接接触史鼠药中毒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儿女,4岁,因“发现全身瘀斑5天”入院入院时查体:查体:T37℃,P140次/min,R30次/min,Wt13Kg,一般情况欠佳,发育、营养尚可,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分布,硬币大小,部分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腔黏膜无充血,舌尖可见出血点分布,咽无充血,咽后壁未见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min,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查体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患儿无血友病及其它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无明显毒物接触史。入院院后实验室资料:血常规提示:WBC8.26X109/L,N%52.4%,L%40.3%, RBC4.33X1012/L, HGB113g/l,PLT327X109/L。凝血4项回报示:PT120秒, APTT178.4秒,TT正常,纤维蛋白原4.07g/l。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正常,肝炎病毒学全套阴性。入院诊断:皮肤出血原因待查?入院后予“酚磺乙胺、维生素K1”止血、“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予输滤白普通冰冻血浆200ml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住院5天,患儿病情好转,无新发出血而出院。1周后患儿因“鼻出血5小时”再次入院。出血量不多,约5ml左右。复查血常规:WBC5.26×109/L, N%62.4%,L%30.3%, RBC4.35×1012/L,HGB110g/l,PLT250×109/L。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回报: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2%,凝血因子Ⅹ活性测定15%,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39%,凝血因子Ⅸ活性测定13%,均明显低于参考值范围,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90%(正常)。复查凝血4项回报APTT150秒、PT160.5秒。明显超过测定值范围,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正常范围。继续给维生素k1、血浆等输注后出血症状好转,鼻出血停止。经请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科吴润晖教授远程会诊考虑继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鼠药中毒可能)。本地区无鼠药中毒的鉴定技术,家长无条件到北京行毒物鉴定。现定期给患儿应用维生素K1治疗,避免相关毒物接触,现随诊3个月,患儿现无明显出血症状。家长及患儿反复回忆患儿并无明显进食鼠药污染的食物史,但有常食街边地摊烧烤的习惯,也有类似症状的病人出现,故考虑致患儿出血的原因应为不洁饮食习惯所致。目前患儿病情稳定,检测APTT/PT仍不正常,还在定期维生素k治疗及随访中。

    作者:陆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论补阳还五汤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为清朝名医王清任所创,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少而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原药物组成及药量为:生黄芪4两,归尾2钱,赤芍钱半,地龙1钱,去土川芎1钱,桃仁1钱,红花1钱,水煎服。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用原方的量,清朝1钱相当于现在的3g,只对气虚明显的有较好的效果,而对有瘀阻引起的效果不明显,往往是病重药轻,于是我们把原方改为:生黄芪120g,归尾15g,赤芍15g,地龙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适用于以上主治之病。当然,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其他药物,“有是病,用是药”,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作者:房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会阴正中切开皮内缝合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皮内缝合在会阴直切应用中的效果评价。方法:抽取2007~2008年在我院分娩行会阴直切的患者32例进行近远期观察随访,蒋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对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2例患者会阴直切后均分娩顺利,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作者:李雯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用药监护及用药分析

    1临床资料:赵XX,男,41岁,以“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无力4小时”为主诉于2012年1月2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无缓解,发病过程中,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双影、饮水呛咳,无意识不清及尿便失禁,无发热及抽搐,未用药物,因病情无好转来我院。患者吸烟史20年余,20支/d。饮酒史20余年,2两/d,无其他不良嗜好。无药物、食物及其它物品过敏史。

    作者:徐倩(通讯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目前儿科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临床上主要采取长期吸入激素、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1]。由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它以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病理特征,它主要由免疫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引起,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现代医学模式不仅是对生理性疾病的诊治,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重视[2]。2013年我科收治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凤茹;赵艳萍;刘一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颅内转移性肿瘤1例

    糖皮质类激素被广泛用于治疗颅内肿瘤瘤周水肿,疗效肯定,研究表明它的确能够减轻2/3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1],但机理尚不明确。由于糖皮质激素影响水盐代谢、糖代谢,可出现高血压、低血钾、骨质疏松、糖代谢异常、消化性溃疡穿孔出血和水钠潴留性浮肿等多种副作用,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准确地评估患者对地塞米松的反应,在控制症状的前提确定小有效量是十分必要的。现报道1例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颅内转移性肿瘤临床疗效。

    作者:王伟;孙志坚;郄言言 刊期: 2014年第02期